我的家在一条大河旁边,大河的名字叫汉江,至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先民择水而居,傍水建城,繁衍生息,文化渊源流长,古城襄阳,我的家乡,被一条汉江隔成襄城和樊城,自70年建成第一座铁路大桥以来,改革开放后陆续建成数座大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更是建筑高楼焕然林立,公园绿地赏心悦目,一座正在发展中的现代化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
散步汉水河畔是我们家最爱的休闲方式,边走边看,数十年来的变化象过电影一样浮现眼前,就象今天这个深冬三九天的下午,我陪着母亲漫步江畔,清凌凌的大河,雾霾笼罩着城市,江边的九街十八巷商住建筑工程正在进行。襄阳自古以来是南船北马的通衢大邑,沿江码头船运商贾聚集,渐渐形成相当规模的所谓"九街十八巷"。据母亲回忆幼时沿江的街铺林立,是一座因大江而兴盛的城市。从今天保留下来的川陕会馆,江西会馆,码头遗址来看,当年的确是水陆交通,商贾云集之地。随着社会发展,襄阳如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旧城改造让城市格局巨变,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变化让人不敢相认。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公园沿江而建,人居环境是不断的改善了,这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缩影。
静静的汉江河由于上下游水库的建设,水量丰沛,流速减缓,成为城市里最具象征的自然风景,她象一面镜子,鉴证着历史沧桑,她是母亲河,无私养育众生儿女,古代的城墙,巍峨的城楼标志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流传,这一切象种子一样埋藏在每一位热爱故乡的人心中,无论游子在何方,一旦想起如花儿一般绽放……
母亲的母亲,我的外婆,她老人家出生于清末,是一位寿近百龄的老人,她在世时和我攀谈起旧时经历,俨然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中华民族由积贫积弱到逐渐走向繁荣富强在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生活经历中苦苦挣扎奋斗后留下的那种坚毅与忍耐还有淡然,不正是中国人那种精神的体现吗!尽管她识字不多,文化不高,却识大体,顾大局,有智者风范,从平凡中见到伟大,想起她,缅怀她,更应该把这种精神继承和发扬。
如今身边我的母亲,虽然已是七十高龄,但健步如飞,心气健旺,颇得外婆基因,她一生经历随共和国成长,却也一波三折。少年之时,正值文革,红卫兵大串联,她去北京见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顺便游览了故宫、颐和园等风景,下乡当知青,苦不堪言,招工进国营厂,和父亲结合,生儿育女,工作勤恳,国企改制下岗,又做起小生意补贴家用,为父亲患癌照料治病送葬,同时还抚育她的孙子我的幼子,累得冠心病发作,她都挺过来了,成为生活的强者,这得益于这块土地赋于她的精神!得益于汉水河流淌进血液里生生不息的气韵。
陪母亲散步,走过樊城江边,走过大桥,走过古城河畔,每一处都熟悉又陌生,过去的人,城,事如浮云掠影,每一次回忆又让人怅然若失,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岁月如歌,在这盛世繁华之下,愿每一个生命如这一江水,清澈宁静,向着海的方向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