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得不幸福?那你是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怪别人呢!
然而,如果你看过弗兰克写的这本书《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就会觉得,我们生活得不幸福,怪别人并非没有道理。
我们对事物价值的衡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周围事物的。
如果年底了,公司发给你的年终奖是1万块钱,你是否会跳槽?
第一种情况是,你本来并没指望公司会给你1万块年终奖。
第二种情况是,你原本以为凭你这一年的辛苦和功劳,公司怎么着也应该给5万块年终奖;或者你听说了同级别的同事拿到了5万块年终奖。
请问,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显然,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一定会欢呼雀跃,不会跳槽;如果是第二种情况,你一定备受伤害,很有可能立即跳槽。
到手的都是1万块钱,为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呢?
原来,我们是受“框架”影响了心情和决策。心理学家称之为“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比如说,一张照片,它原本是中性的。但,它装进了不同的相框里,就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果是个豪华相框,我们就会觉得这个照片上档次;如果是很劣质的相框,我们则会觉得这个照片也没什么价值。
上面这个年终奖的例子,客观来讲,情况一和情况二到手的年终奖都是1万块钱,但是,在情况一中,你没有预期;而在情况二中,你为年终奖设定了框架,而对框架的关注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所以你会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如果你还是没怎么理解“框架效应”,我们再举个例子。
两本词典,一本书皮破损,一本几乎是崭新的,你会选择哪一本?大多数人会选择崭新的。
如果再告诉你,书皮破损的这本词典有20000个单词,而几乎是崭新的这本词典只有10000个单词,请问,你会选择哪一本?几乎所有人的选择都会发生逆转:选择书皮破损的这本词典。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维会受到不同框架(如表达方式不同、参考标准不同)的影响,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也就是说,我们对事物价值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事物。
那么,周围事物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每个人的消费都部分地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
【以婚礼来举例】
你有发现吗,现在的婚礼一个比一个豪华,而随的礼金也是水涨船高。
少送点?别人送1000,你送500?且不说见面尴尬,就是带着500块去参加豪华婚礼都不好意思迈进去脚啊。
婚礼花费越来越高,礼金也是越来越厚,对婚姻的质量有什么影响吗?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这反而使他们更有可能离婚。经济学家安德鲁·弗朗西斯和雨果·米阿隆估计,那些婚礼花费超过2万美元的夫妻离婚的可能性,要比那些花费5000—10000美元的夫妇高12%以上。
既然如此,为何婚礼花费和礼金还一路看涨?
因为“框架”在推波助澜。
这个“框架”就是攀比。哥们的婚车是清一色的劳斯莱斯,你好意思清一色的奇瑞QQ吗?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绝对的物质水平决定的,而是跟周围人比较出来的。本书作者弗兰克发现:收入差距越大,人们的相互攀比就越严重。用弗兰克的话说就是“日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强化了‘框架效应’。”
攀比怎样就严重了?收入差距大的人之间是怎样攀比的?
首先,富人的收入增多后,自然要住更大的房子。不仅如此,家里还要有个宴会厅,可以在家进行宴请。
富人的房子变大后,富人圈里的“近似富人”群体就会受到感染,也要追求更大的房子,搞豪华装修,使用更贵的电器。
接着,和“近似富人”有来往的上层中产阶级一看,也会改善自己的房子。
再接下来,就是普通中产阶级。
整个过程就好像是瀑布一样,一路向下传导。弗兰克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支出瀑布”。
不仅是婚礼、房子,连孩子的生日晚会这个“框架”也在逐步提高。据弗兰克说,现在在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孩子在家里办个生日晚会,请职业魔术师来表演已经几乎成了标配。
“支出瀑布”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弗兰克说,“顶层人群的更多开支最终造成了底部人群的压力。对于底部人群来说,每一笔额外支出都会让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具体的表现是这样的:在美国,贫富差距最大的地区里,正在发生三个现象:离婚率上升;由于居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距离远,人们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增加;个人破产率也在上升。
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看出来了,之所以生活得不幸福,是“框架”提高(不停的攀比)导致的。
你可能会说,不攀比不就行了吗?
真是抱歉加遗憾,不攀比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