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七
英子
14:01
同事说:“二零一七年只剩下最后九天了!”,我方惊觉时光飞逝。
没有在年初列计划的习惯,所以全年的行事都比较自由,但又由于自由,所以更少约束,想做的事情也更随心所欲。人到中年,对很多事情均可以顺其自然待之,真是知天命,懂人事了,于是我的2017,略记于此以慰年华。
死亡
37床的大爷88岁,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入院已经一周了,贵阳的女儿女婿都赶来,整天陪护床前,成都的两个儿子儿媳和女儿也轮班陪护着老人,每天床前热热闹闹,老人意识清晰,虽然背着监护器,全身到处都是线线,但是家人还是每天让他下床在床边活动活动,老人整天笑嘻嘻的,耳聪目明,不仅爱说,还爱问。父亲住38床,因此没有几天我就清楚了老人的一生经历,出生农村,高中毕业时和同学一起打工,恢复高考后,两人的钱只够一人去参加高考,他就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同学。后来自己也上了大学,在贵阳工作了若干年,再到北京深造,为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俄罗斯生活了好几年,回国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工作,由于国家需要,后来到了成都,任教于成都理工大学。
老人床前的儿女们总是和睦欢喜,尽管在医院,我总感到他们家气氛温暖,真是父慈子孝。由于他大女儿夫妇是退休老师,因此我们的交流更为顺畅,父亲在贵阳时他们已经成家,一直生活在贵阳,这次是专门前来探病和陪护的。他们告诉我老人的生命最多只能延续两周了,老人一直坚持不手术,不插管,不忍受无畏的痛苦,让儿女们顺其自然。所以他们知道父亲的日子不多了,大家轮流陪伴,尽量满足老人的一切要求,想吃的就给吃,想看的人就请来,只要老人心情愉快,他们一切照办。我开始的时候,一点儿也无法想象,明明这样是一个健康的生命,怎么会最多两周后就会在医院中死去。因为怀疑,所以关注就更为仔细。后来又慢慢知道老师同事同学学生无数,很多都身居高位,经常与老人相聚,当别人问及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说我的儿女们都很好,他们都能自己管好自己,不需要任何照顾,实际女儿是普通教师,成都的一个儿子残疾,安排在理工大学后勤部,一个儿子没有稳定的工作,每天辛苦奔忙,两个儿子都娶的是农村媳妇。可喜的是儿子女儿们都对父亲毫无怨言,每天在病床前羹汤相伺。
事情的急转直下就在两周后的那个周日下午,老人表示憋尿,老是说要解手,但每次都解不出来,医生护士家人不停奔忙都无济于事,尽管导有尿管,但他老说要解手,并且说心口疼。我从来没有亲临死亡现场的经历,开始并不太注意。晚上七点后老人呻吟不止,病友们个个屏声静气,两个媳妇立侍床前,两个儿子忙前忙后照顾,医生不停的进进出出,一会儿急救车就推了进来,终于老人安静了一会儿,全病室的人也慢慢放下紧张的心情。
老人再次出声的时候已是晚上九点左右,他大声的说:“你们乱整,乱整,乱整”,一会儿又说:“你们今天硬是要我的命吗?”家人不停安慰:“明天我们就回家,明天我们就回家”。此时,家人已经忙不过来,让病友们帮忙去叫医生,我已经意识到老人今夜可能很危险了,心情紧张到狂跳,就在这个住了八个病人的病房里,一位老人就要离去,另外七个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将在现场目睹他的去世,一想到这些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跑到护士站说37床老人可能过不了今晚,询问有没有单独的抢救室,我的本意是不要让这么多人看见他最后的样子,也至少给死者留一点尊严吧。没想到护士一脸麻木的说:“这是医院,死亡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也许真是司空见惯,她们面无表情,甚至对我表示了莫名其妙。我久久的站立在护士站前,不知所措。
再回到病房,睡意全无,九点过,值班医生都来了,老人的气息越来越微弱,打了一只强心针,医生让通知家人吧。也许是强心针的作用,家人到齐后,老人又安静了几个小时。看到老人又比较平静,家属留下幺儿子夫妇陪护,其他人继续回家睡觉。凌晨五点左右,老人再次垂危,叫来医生,医生说没有打针的必要了,于是老人很快停止了呼吸。全家只有幺儿子儿媳送终,其他家属赶来后,老人穿戴已毕。我和父亲从病房逃出来,坐在医院的电梯走廊里,不知道是真冷,还是害怕,全身瑟瑟发抖。早上七点再回到病房时,床已推走,地上的垃圾也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也都恢复了正常。
由于经常来往于医院,后来又几次目睹死亡,我也可以镇静如医生护士。此时,看淡生死已不再是一个仅仅存在于脑中的概念。
生存
很多年前一个朋友就说他在研究《三国演义》中的各种死法,以我这种只对文学感兴趣的人来说,在当时是绝对不能理解他的想法的。可没想到他真是一语成谶,二十多年后,一次不小的地震,他果然完美脱身,圈子里的其他几人,虽年近甲子,但也只能身陷囹圄。
透彻的认识到了死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满意的活就显得尤其珍贵。
父母的家离我工作的地方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我便每天前往,表面上说去午休,其实更想与他们拉拉家常,人到老年对老家的人事变化就极为关注,某个亲戚的孩子结婚了,某个邻居因病去世,某某又考上大学,都成为他们谈论的话题。近段时间,据说老家要进行旅游开发,就成了他们的热门话题,高速公路的走向,老家农村房子加固与重建等等,使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的躁动起来,于是回家的愿望便越发的强烈。
父亲由于近年来身体不好,经常住院,记忆越来越不好,明明刚做过的事情,一会便不记得了,明明没有做个的事情,他偏要说他做过的。思维也变得有些迟钝,分药都变得很困难,每次面对这些问题,我就知道那个强大的无所不能的父亲已经远去了,尽管吃饭的时候他还是主动想来摆筷子摆酒,但总是丢三落四,越是这样我越是泪眼迷离,我也终于明白,现在他是一个需要我陪着才有安全感的人了,所以我每次陪他去看病,他就显得很高兴。
父母在我们还有来处,父母不在了我们就只有去处了。对父母固是不舍,但谁能深切体会,目睹父母正一天一天的远去,我们却无能为力的痛彻心扉。于是家人的事情我们总是有选择性的告诉他们,不希望让他们本以不安的心灵再添惶恐。
近年来,我学会了养花,只要买回来的花我都会想尽办法把他们养好,我坚信只要我的花开得好好的,我的父母,我的家人就会好好的。
希望
时光作渡,眉目成书。从此我们的深情不被辜负,只因有好书。
班级的读书报告会,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我的心灵,是温暖,是感动,是不由自主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震撼,学生们带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的问题,叩击着的心扉。
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被我们的父母寄予了无限的美好,但这些愿望绝不是都能如愿以偿的。谁也无法预估自己的一生会遭受什么样的生命际遇,有的会少小失怙,有的会家庭破碎,还有的会疾病缠身。即使一切都安好如意,但也不一定逃得脱地震海啸以及根本无法想象的天灾人祸。
我们需要一盏灯拯救我们的灵魂,那就是书。书中有一个广阔无垠,包罗万象的世界,无论我们遇上了什么处境,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相似的场景。
有人说阅读小说的人内心更强大,因为小说的作者是真正生活过或者思考过的人,我们的任何一种遭遇,都可以从其中找到我们需要的心灵救赎。看看同学们阅读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帮助我们思考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小团圆》《红玫瑰与白玫瑰》带引我们思考什么样的爱情是自己想要的爱情;《平凡的世界》看见别人的苦涩与奋斗,责任与爱情;《时生》《沉睡的人鱼之家》告诉我们心怀爱心,就有温暖;《老人与海》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同时也告诉我们,与对手讲和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人间失格》告诉我们灵魂是需要救赎的;《朗读者》告诉我们人性的多面性;《红楼梦》告诉我们荣华富贵终有时,宠辱兴衰不足惜;《岛上书店》告诉我们书店是一个充满爱和产生爱的地方……
给我留下特别深的印象的,首先是开场报告《活着》,当你们讲完上帝把赋予福贵生命中那些温情,一一剥离的时候,不得不让所有的听者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透过对这个问题的剖析,同学们明白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命题: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不是呐喊,不是攻击,而是忍受。所以不用抱怨父母、身份、地位、财富、容貌,甚至灾难,出生本身就是美好,心怀未来,好好的走向无限的远方。
本次活动关于“爱情”的话题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科班的女孩子本来就个个兰心蕙质,对浪漫的爱情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可惜同学们选的民国两大才女张爱玲和萧红女士的爱情生活,都黯然无光,就借张爱玲的话来总结吧“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我们更要看到杨绛的爱,林徽因的爱,张兆和的爱。相爱的人往往是瞎子,因此我们还要学会保持理性,不忘责任与担当。从来痴情女子,负心郎,再去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吧,还有一类男子也痴情。
有了这些小说为生命打底,我们还该去读读那些传记的性文字,特向你们推荐:《苏东坡传》(林语堂)《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李开复)《奥黛丽•赫本》,甚至《蒋介石传》《杜甫传》等等,我们还应该读读历史与哲学,与那些高贵的灵魂对话,我们的生命会因此变得更加的美好而辽阔。
如果说每个人都注定是一座孤岛,那么孤独的原因是我们把自己封困于自己的国中,不愿意睁开眼看看眼前的世界,看看周遭的环境,甚至我们自己生活的城市。不防去读读《成都物语》,它会告诉你我们成都拥有怎样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有怎样摄人心魄的美食。带着记忆出发,将来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你曾经生活的味道,就如川菜,火锅一样,永远诱惑着你的味蕾。不妨读读《万物简史》,它会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短暂渺小和宇宙的浩瀚无边,我们无力做好所有的事情,我们只要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我们无力让每一个我们与相遇的人满意,我们只要不负自己就好。
如果你对文化入迷,不妨去读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追寻前辈的足迹,做一个灵魂有根的人;也不妨去读读周国平的《愿生命从容》《守望的距离》《丰富的安静》,当明白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的时候,我们就会活得更加从容,前行得更加笃定。
人生无法预演,但只要我们守望着一盏读书之灯,它就会点醒我们的迷茫,照亮我们的生命。有幸与你们一同分享阅读的感悟,生命的感悟,是我工作中最快乐的事,谢谢同学们,是你们成就了我。
愿你们与书结缘,抱一团书香捂暖生命!
2017年12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