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传统家教观念根深蒂固。
如今,当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时,总有不少中国父母抱怨:打孩子不好,可不打孩子又没办法。
其实,生活中孩子遭遇打骂主要不是孩子该不该受罚,而是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
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在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考砸了,上课没注意听讲,都可能被父母打骂一顿。
一项调查表明:有 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使用“打一顿”的方法。有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
简单打骂除了会给孩子造成生理上的创伤外,还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8大创伤,即躯体不适、产生遗弃感、处于恐惧状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暴力性、说谎行为、仇恨心理。
调查还显示:遭父母打骂的孩子,有9.2%的人产生过轻生念头,18.1%的人想离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还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这说明,孩子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想采取极端手段来报复施暴者。
同时,孩子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高于其他伤害,选择“害怕遭别人打骂”的比例高达41.2%。
其次,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受此伤害的孩子,“不诚实”的为7.6%,“欺负别人”的达8.3%,而“偷拿他人物品”的更高出18.5%。
此外,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到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作用。
这就是犯罪学中所说的“暴力的循环”。而且,遭打骂的孩子还极易产生其他不良的性格特征。
打骂孩子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家庭教育出现的偏差所致。
在家庭教育中要尽量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导致打骂的这种家庭教育偏失的根源。
家长不可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应给予孩子4种心理需要:爱护和关怀;被接受、被尊重的权利;得到赞赏的机会;在家里有被当做成员的地位。
远离语言暴力
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
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利夺孩子的自主可能。
第二种,死亡威胁。口无遮拦,习惯说“死”字,让孩子极度恐慌,容易催生“走极端”的病态心理。
第三种,羞辱式贬低。对孩子期望过高,当期望无法满足时,便说出刻薄挖苦的话来羞辱孩子。
第四种,嘲讽式贬低。毫无顾忌地讽刺嘲笑自己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面对语言虐待,孩子必然会通过各种病态心理将内心的委屈反映出来,而最后的苦果还是要父母来承担。
父母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来取代打骂的教育方式
冷静,冷静,再冷静,尝试着走入孩子的内心,耐心地询问孩子如此行为的真正原因。
从多方面了解孩子,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常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要暂时离开孩子所处的环境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孩子。
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放下父母的架子,尊重孩子。
熙桓心语:儿童早期(0~6岁)的心理行为发展,为其一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主要表现在动作(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行为、气质、情绪(情感)和性心理等方面。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常常陷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