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 简述读到的一篇文章的大体内容
二、 启发自己针对相关话题的思考
(一)简述读到的一篇文章的大体内容
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如何避免过行尸走肉的生活?
1.通过日常对随手玩手机的这一行为,分析出行尸走肉的生活的一大特性就是无意识。
例如,无意识就打开手机看朋友圈、刷微博、看抖音。(作者并没有解释什么是无意识,或许他知道也避而不谈,一个专业名词的解释,或许会扩大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之后开始分析对下决心伸手去玩手机的这个动作怎样是无意识,怎样才是有意识。例如,在饭堂排队等候,不假思索地拿出手机,利索地打开微信,看看有没有人微信我,朋友圈的新动态是怎样的.......这就是无意识的表现。又例如,在等地铁闲暇的时候我要干嘛好呢?可以发呆,可以看书,可以玩手机。一番思考之后才拿出手机,这就是有意识的表现。(经过思考,我的选择有什么,什么选择是最适合,take action!)
2.解释为什么会活在行尸走肉的生活里:生活有太多无意识的举动,而且自己也已经习惯麻木深陷其中了。
例如,游戏开黑爽到爆、手机反复充电。之后作者也颇是风趣,提到一句,活得最最‘丧’的时候,人处于舒适区的最里端。我是不认同的,回想大学那些沉迷游戏的日子,沉迷到什么程度呢,晚上开始一动不动地在开黑,早上的时候,舍友说,“嘿,吃饭的时候你就在游戏,睡前也看到你在玩游戏,睡醒之后你还在玩。” 那段沉迷游戏的时间,是活在自己的舒适区没错吧。但我反而是内心是十分煎熬的。舒适区,美其名是舒服,行为举止让自己不那么煎熬。但,你的内心就真的是舒适吗?没有一丝焦虑吗?
3.通过自己真实经历,“下决心去培养自己对事事有意识的习惯。"
作者对自己的观察是比较细致的,每进行一个行动,“当我试图进行无意识行为时,一定会强迫自己冷静5秒钟。”那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1)首先确定自己实施了那些行为,例如会经常地摸手机。
(2)去寻找这个动作的动机或者目的或是意义,来判断这是否有意识。作者发现自己摸手机的动作是无意识动作!
(3)确定完之后,作者还更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的我想要去做的,想做的,才去执行。若其实没那么想做,那么宁愿原地发呆,也不会做那件事。
之后作者也解释了,焦虑产生的一个原因是,你做了一件自己并不那么想做的事。
4.分析一致性和焦虑的关心,进而分析如何才能避免如此。
当我们内部和外部不统一,产生分裂,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内心就会焦虑。
不统一,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自己很多行为、决定并非是主动,因此陷入了被动,陷入了无意识,进而和自己内心越走越远。
5.提出本篇的主题:想要逃离行尸走肉的生活,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而且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进而处在精进的生活中。(精进,常见于佛语,指努力向善向上,认真负责,精诚集中,可用于在某方面一心进取,斯认为是一种行为和心理都是求上进的状态。
怎样才是有主动意识呢?
01.明白自己永远时时刻刻都拥有选择权。
02.努力确保每一次选择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总结,这篇文章,作者写得非常用心和认真,行尸走肉的生活的具体表现、原因都分析得十分清晰有条理。文章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生活小事引发思考、思考其中的原因、以自己为例来讲述如何避免行尸走肉,进而得出结论。可见作者对生活是有仔细留意、观察,从而进行深刻思考的习惯。
文中,他有引用了心理学的“一致性”和引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一些观点,可见作者的学识是相当丰富、有读书学习的习惯。
(二) 启发自己针对相关话题的思考
这篇文章确实是引发了自己的思考,我也尝试着根据作者的思路,去思考自己的无意识的行为。
小到,去哪个饭堂吃饭、打什么菜、摸手机、刷朋友圈、看简书、听英语资料有没有去认真理解其意思
大到,你会选择用什么状态去图书馆学习?、你用什么状态去过完今天?、你会选择和什么朋友在一起?你应该如何开口讲话?你应该讲什么?你自己的生活底线是什么?什么是别人不可触犯的线?什么是自己不可触犯的线?与他人交流的界限?
具体分析:
01.我有一个盲目的习惯,就是去图书馆。但去图书馆,我却很少问自己,你要用什么状态呆在图书馆,你在图书馆要学什么。
当然这个问题,不同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答案。
02.之后最大的盲目是,你要怎么度过今天呢?
我只是个庸人,我只想简简单单,幸幸福福地过日子。
03.和人交流的界限?
不可触犯我的底线:拿我女朋友开玩笑!绝对不可容忍,要直言,“这种玩笑不能开!我很不高兴。”
不可以打扰我的生活节奏、影响甚至耽误我的时间,偶尔是可以理解的。每天都这样,躲他、不理他、远离他。“能不能别一直和我说话?我有自己要做的事。”
不懂得尊重他人、说话没有分寸、负能量太多、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绪、硬要请人吃饭、故意讨好、虚情假意、太过圆滑、太多溢美之词,这些人都要适当地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