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家,顺路回以前的高中看看,不记得曾在哪里看过的段子,段子的大意是这样说来着清明节除了记得回家去祭祖,有机会也要回曾经的大学看看,毕竟那里有你已逝的青春。既然大学太远,回高中看看也行吧,毕竟两年多没回去了。
记得高二时,语文老师在课上曾说过,高中是我们性格养成,人性观和价值观基本形成的关键时期,那时的我们可能是当局者迷并没太在意这句话。现在回头想想当年老师说的或许是对的,很庆幸高中时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形成的一些好的观念自己如今一直坚持着。特别是高中时喝过的那些鸡汤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我们以后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向上地引导。
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对未来总有些遐想,总喜欢透过书本,杂志和周围人的谈话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尽管若干年后我们发现,现实的世界和我们那时想象的有着太多的不一样的。这个社会或许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公平公正,大学的生活也许没有我们憧憬的那般美好,但我们仍然会很怀念那段时光,毕竟那段时间是单纯而美好的,那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它给予了我们知识的养分,是我们通往理想大学的垫脚石;它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养成了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它同样也记录了我们懵懂的青春,因为那里有我们曾暗恋过人或许也有曾经暗恋过我们的人。
高中时的我们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宿舍,食堂,教室,总是这样三点一线,来回穿梭着,关注的焦点是成绩,还有即将到来的月考,期末考。最有趣的事莫过于,大家相互取绰号,英语老师在课上又要开始调侃哪位同学了,大家在议论几班的哪个男生喜欢上几班的哪个女生了。这些或许是大家高中生活的标配,是集体共同的回忆,不知现在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们当时那样,会和老师们称兄道姐,打成一片,也会给他们起一些绰号。宝宝,3J,老柯,老陈,这些都是根据各个老师的特点想出的绰号。
今天顺路也去看了看以前经常会去光顾的两个书店—晨光文具店和理想书店,庆幸的是书店还在,老板也没变,书架还是那时的摆放模样。只是《读者》没有那些年卖的火了,《篮球先锋报》也停刊了,而且老板说现在的学生也没有你们那时的能吃苦了。暗地想想那时的我们其实也是蛮拼的,记得高三那会,我们每两周才放一天假,除了一般的早自习,晚自习还有早早自习和晚晚自习。教室前面的倒计时牌从一百天开始被一页页的撕下来,好在最后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照顾老板的生意,走时买了两支笔,六年价格涨了五毛似乎也说的过去,老板赶时髦,现在书店可以扫支付宝付款了,我们那时掏出来的可都是皱巴巴的零钱。
学校的下课铃声换了,还是钢琴曲但不是以前的那首《雨中的印记》但似乎也挺耐听的,记得毕业那会学校都没提过校训,现在有了修业立身,厚德致远。我想这里的“业”应该是学业的意思吧!
谨用文字去记录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感。
特特 201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