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 放东西各归其位,办事情各按其时。
by——富兰克林
本文为凌乱女孩走向有序生活的记录、思考与行动。
1、追问——为什么要有序
无序的烦恼。大学期间,我N次忘记带宿舍钥匙。每次要么去找室友求助(室友在食堂做兼职),于是乎我慌忙地跑来跑去;要么就盘算着时间,等待室友回宿舍,犹如干旱地的麦苗渴望春水般,人一来就立刻抬头,又失望,抬头,失望如此循环往复...
此外,我统共丢了四次饭卡,还是有记录在内。我们学校分南、北区,从北区赶到南区,奔波在路上的时光啊,让我找着了路边枝桠绿意的乐趣。后来,电子饭卡投入使用,补卡办卡真是方便啊!
当然,还有种种类似事件,比如说忘记带放在教室外的伞啊,果不其然地丢掉了,还有忘记老师上课...
静静思索,无序给我带来的不便。第一,浪费时间。对有时间观念的我无疑是很大的折磨,况且,时间这个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对自己与别人的时间也是种浪费。第二,毁坏在别人心中的印象。一个连自我生活都无法管理好的人,马虎,粗糙。第三,自我愧疚感。会觉得这点事情都办不妥,自我评价降低。再有就是补办饭卡也挺费钱的。
2、思索——有序是什么
在我不停地丢、忘的同时,我把眼光投入到了我室友那里,入眼即是规整、洁净。她的书桌、衣柜总是整整齐齐,柜里的衣服都是按照肉眼可见的等距离摆放。用她的话说就是,知道每个物品的位置,哪本书被动了下她一扫眼便知。所有的物品到她手中都服服帖帖,潜心膜拜,如臣子见了威仪的君王。
我从她那学到了招物归其位,整洁如一。
3、理论——有序的基础是什么
注意力是种容量有限的资源。注意一件事使我们很难同时注意到别的事,另外,注意力转换的成本比较高。所以多项任务同时进行效率相对低下。(有时候我集中到一件事上面,根本听不到其他人说话的声音的)
人类注意力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神游模式,中央执行模式,注意力过滤器,以及注意力转换器。
神游模式: 一种放松的大脑状态,当我们无所事事时,大脑从一个主题神游到另一个主题,并无须对任一念头作出回应。
中央执行模式: 高度关注任务的模式,主要负责我们所从事的高级别的事情。它是任务就是防止你在从事某项工作时被打扰,限制进入你意识的事物,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它与神游模式的关系:当其中一种开启时,另一种就会关闭。
注意力过滤器: 不断监测环境以选择最重要的事情,以及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这些神经元。采用的最关键的两大原则就是改变(突然的变化)与重要性(并非事物本身重要,而是对自身很重要)。
注意力转换器: 以在神游模式与中央执行模式之间进行转换。这种转换让我们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
4、行动——奔向有序的康庄大道
注意力如此稀缺,我们还要学习、工作和生活,自然不应该再一头扎进翻箱倒柜之中,烦不胜烦啊。为了减少脑力负担,我总结了这么一套方法——“分定清查行”。
主要对于生活用品:
(1)分类。将物品拿出来,判断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丢掉不需要的。如果犹豫这个东西的重要性,通常不会很重要,或者可以专门放置一个盒子收纳,再定期取舍。我通常就是,比如一些礼品盒觉得挺好看的,总想着或许哪天会有别的妙用,结果那天遥遥无期,倒是放成了垃圾。
(2)定位。综合关联度、大小、使用频率以及联想等方法,固定物品的摆放位置。这些方法可以随意组合关联度方面,我后来每次吃过饭后立刻把饭卡放入包里,再有,牙刷与牙膏一齐则很少弄丢的。大小和频率方面,提到的室友则是这样,大书和小书分开来放置,常用的书则另外搁置。联想方面,朋友教我“伸手要钱”,身份证、手机、钥匙和钱包,简单有效,出门必念,再也不会忘钥匙手机了。
(3)清扫。王安石有诗云“茅檐长扫净无苔” 。及时清除、打扫,让每一分废弃物能找到合理归处。比如说买一本书,就将自己看过的书赠送给朋友,以书交友,何乐而不为?
(4)检查。可以将物品所在的位置记录成表,按照表单进行检查,我是不是又随便搁放东西了呢?
(5)例行。逐步践行,每日反思,渐渐变成习惯,这个时候就不用担心物品凌乱了,一切井井有条。
只是个人的看法,先到这啦。期望收到你们不忘或丢东西的方法啊!
理论部分取自《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