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一只半新的钢笔被一只布满老茧、粗糙的、年轻人的手紧紧攥住,生硬的字一个挨着一个地出现在一张略显粗糙的纸上。一本展开的《新华字典》稳妥地放在旁边。

一只灯泡在身后的屋顶上发出桔黄色的光。一个身材瘦弱的男子坐在桌前,认真模仿着字典在写字。

他身后是一个大通铺,排放着十几床分不清颜色的被褥。屋子中间的火炉烧得很暖和。

外面飘着鹅毛大的雪花,地上积着厚厚的积雪。

除了雪花,天地间什么都没有。

这里是黑龙江绥化地区。

这一天是1954年2月2日,除夕夜。

这名男子是我的父亲。

父亲是家里的长子,奶奶在他15岁那年去世。之后,父亲曾试图用米糊糊喂养他自己那几个月大的小弟弟,也就是我的小叔。很快,父亲眼睁睁看着他停止了呼吸。

埋葬了奶奶和小叔两年后,为了不再饿肚子,17岁的父亲离开了山东老家,只身来到东北。

他做过各种杂工,为了活下来,他曾卖过血。

后来父亲做了一名学徒工,报酬很低,但是可以吃饱肚子,有挡风雨的屋子,父亲很满意。

那年父亲18岁。其实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他说“我的命是共产党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他给自己的生日定为10月2日。

做学徒工后第一个春节,同伴们都回家了,父亲却没有回去。他想多攒些钱,留给老家里饥饿的亲人。不识几个字的父亲决定利用这个春节教自己识字,这本《新华字典》就是他的老师。

父亲把这本字典里的字从头到尾一个不落地反复读写。后来的岁月里,这本字典被父亲珍惜地翻阅了无数遍。

因为肯吃苦,爱读书,父亲不断地被提拔重用。

后来,父亲遇到了他的前妻,一个高中毕业、知书达理的女人。父亲爱慕她的学问,珍惜他们的婚姻,疼爱他们的女儿。但是随着父亲被提干,他不断地接受调查。他前妻的父亲,前国民党军医的身份成为了无法避开的障碍。他们5岁的女儿病死后,父亲和前妻离婚了。父亲离开了县城后,终生没有再回去。

后来,父亲娶了母亲。

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我的大哥18岁,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名大学生。那年我5岁,依稀记得有人敲锣打鼓来给大哥送大红花。在围得满满的街坊领居们的黑色和藏蓝色的穿戴中,大哥胸前那朵鲜红的大红花是如此的耀眼。

1991年,我考上了大学,最后读到了博士。

2018年,我大哥的女儿博士毕业,我的女儿考入了大学。

大哥最喜欢送给我们的礼物,是他新近发现的一本好书。

我和女儿最喜欢的事儿,是娘俩共用一张书桌读书写字。

父亲于2009年去世。

2021年的今天,我重新回味父亲的话:

“不认字,那就一个一个地学。“

这就是父亲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父亲和他的子女们,三代人,生动地诠释了“坚持“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