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这是梁医生对熊顿父母说的话,是医院对待晚期癌症患者的原则。
但想想,每个人,正常人,活着好好的人,一辈子活的不都是这两件事么——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
在40岁之前,或者说50岁之前,一般人是不会考虑后半句的,而几乎都是在闷着头为实现前半句而忙碌。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去大城市,出国,嫁个如意郎君,娶个贤惠媳妇,住个好房子,多赚点钱,多点,再多点,无不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舒坦些,生活质量更提高些。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许只有钱多得已经只是数字的那帮人,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仰仗于精神层面吧。而我们一般人一辈子追求的生活质量的提升问题,钱基本都能解决,也就是应该都属于需求金字塔的最底一层。不管怎么样,在这个阶段,死看起来还遥遥无期,无足轻重。所以现在凌晨两点多我还在对着电脑打字,发着可有可无的感慨,虽然明知熬夜会让自己五脏六腑损伤个遍,但那个报应可能会在几十年后才显现,只是让七老八十、皮肤皱到能耷拉地的自己少活两天,想想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而一旦上了岁数,或者是像熊顿这样经历了意外重击,“延长生命长度”才突然显得极其重要。这时候,质量好坏只是皮上的那根毛,如果命都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又或许没人真的懂。毕竟,有机会与死神擦肩的人是少数,而有机会擦完肩还能回来的幸运儿,更是少数中的少数。我们也知道自己不真的懂,所以又不断提醒自己这一点。这简直是一个不知道该说良性还是恶性的循环。于是我们读幸存者的书,看《滚蛋吧肿瘤君》这样的电影,我们禅修告诉自己要活在当下,警示自己要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就像看完这个电影,我还告诉自己,不要熬夜,不要吃垃圾食品;无论是跟好朋友还是跟亲人爱人之间都不要怄气,因为你不知道那会不会是你们的最后一面;不要为了生活中的小事抱怨发牢骚,因为在生死面前都特么多不值得一提……
然而都没什么卵用。
我们也都告诉自己要好好活着。但这个“好好”对不同时期的自己,含义是不一样的。就像熊顿打了药会想吐,吃了止吐的药会便秘,吃治便秘的药又会头疼。为了好好活着,我们是该吃治肿瘤的药,还是该吃止吐药、便秘药或者是头疼药?
乐观豁达如熊顿,也只能承认:劝别人我们比谁都拿手,而一到自己就怂了。很多想干的都停留在嘴上。慢慢地,乐观、激情、好奇心这些本来最能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东西却越来越少的光临自己,被我们忽视,直到慢慢消失。大脑于是渐渐变成一潭死水,发酸发臭,人便患上生活痴呆症。就像电影中的心脏骤停。看过一个心肺复苏的动图,人昏迷是因为心脏这个泵力道不够了,不足以把血泵到大脑,导致脑缺血也就缺氧;电击、按压胸腔,都是为了借用推力,让血液往大脑里冲,按一次、两次、三次,把血冲进大脑,人才能活过来。而梁医生最后抡起胳膊猛砸的那几拳头真是看得我触目惊心,邦!邦!邦!瞬间自己胸口都像吃了一记闷捶。
而我也的确需要时不时地挨上几拳,让快成直线的心电图再蹦出曲线。让大脑里重新冲进乐观、激情、好奇心这些血液,让它在想被拯救的时候,还有机会被救得回来。让自己别一辈子就陷入上半场拿命换钱、下半场拿钱换命的死循环。
话说抢救中的吴彦祖太帅了,而在丛林中拿枪击毙丧尸救回熊顿那一刻的他简直帅冒了油,真的让人想脱衣服。白百何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因为最后一段独白而陡然蹿升了N个等级,我完全是抽抽着走出放映厅的。
夏梦说我不怕死,就怕三十多年活了跟没活过似的,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点点影响。而熊顿,你的这三十年绝对没白活,你看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到你的微博下留言,你那座天涯的楼还在不停地加盖,大家还在源源不断从你这里获取力量,为了好好活着。你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了,也更刚强。
所以,熊顿,谢谢你。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