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抱怨,他说他家女儿可爱的不得了,绝对达到了花见花开的境界。只可惜做不到人见人爱。因为孩子不太会处事儿,人际交往能力有问题,这样他很烦恼,恨不得代替孩子交朋友。
看看现在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情商训练营”就知道,家长们对孩子的社会化问题有多关心。孩子有个好的社交能力到底有多重要呢?
我认识一位“传说”级人物,她的学习能力是无需置疑的,在全国排名前三的大学读完博士,又进入了博士后流动站。还被推荐到美国的一所名牌大学做研究。38岁的时候她回国了,但并不是载誉而归,而是被遣返回国。她的社交能力几乎为零,在离开大学之后,没有一所公司愿意接收她,她接连失业,直到签证过期。
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好的学习能力,孩子无法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知识,社交圈会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同样,孩子没有好的社交能力就如同这位传说,肚子里有再丰富的知识学问也说不出来。
不少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急切的给孩子进行各种情商训练;另一部分家长觉得,等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会教他们如何社交,家长只要支持老师就可以了。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越早教育孩子在一个团队中和伙伴交流,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就会越强?
如果这个“越早”,早到孩子三岁之前,那么这句话就是家长对孩子社会化训练的误解了。这个错误的核心在于缺乏对发展心理学的认识。孩子在三岁之前无法形成内在的理解,他会认为除了自己以外,任何其他的情况都是可能的,也是不重要的。这就是所谓的儿童自我中心主义。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
我有一个朋友,给两岁的儿子,小心念报名上了早教班,没事的时候就会带孩子去机构的游乐区玩耍。没过多长时间,他发现一个问题,心念特别喜欢抢玩具。只要他想玩,就会直接在别的小朋友手中抢。他跟孩子说,这是不好的行为,不能跟小朋友抢玩具,接着会用别的玩具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大多数时间里,孩子也会非常配合的把玩具还给小朋友,还会承诺,下次不抢了。但是,可能只过了十分钟,孩子又直接上手就抢。我的朋友跟我抱怨,孩子根本说不听,答应父母的事情也做不到。
其实,在这件事情中,孩子把玩具还给了别的小伙伴,只是孩子行为的外部表现。孩子的行为仅仅是在答应父亲的请求。但是他们没有形成内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并不觉得抢别人的玩具有什么不好的。所以,在一天的时间内孩子可以一次次违背自己的“承诺”,一再重复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想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社交,首先孩子得具备一种能力:他们必须得学会捍卫自己的立场,同时,还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和观察问题,知道自己和别人的界限。在1.5岁到3岁的这个期间内,这种能力正在高速发展,但是并没有完成。
所以说,在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有达到一个固定的水平的时候,孩子是无法提前社会化的。父母挖空心思,做各种训练都是没有用的。揠苗助长反而没有好的效果。
孩子的社会化仅仅是幼儿园的责任?
进入幼儿园,孩子多了很多的小伙伴,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跟小伙伴相处。老师们也会通过很多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并不表示,孩子的社会化全部要在幼儿园完成。除了同学关系,孩子还要面对亲友之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陌生的玩伴之间的等等……各种关系。从孩子出生到整个学龄前的这个时间段,父母是影响孩子社会化结果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要给一个班的人提供关怀,教育和支持。如果孩子对自己不自信,害羞,安静和懦弱,那么他需要我们的支持,才可以在同龄人队伍中妥善地保卫自己。
父母对孩子社会化的阻碍:
我们要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结果。
在任何情况下,任何谈话中孩子都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中,不要去命令孩子,不准哭,不要闹、不要喊、不要吵架。有的时候,父母的命令的确是很有效的,孩子确实会停止哭闹,但是,他学会的能力是,听你的命令,可以减少处罚。这并没有教会他在不同的情况下感到自信,也不会让他知道如何对别人的表现作出不同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