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 ——《医学衷中参西录》
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目的。食疗文化源远流长,食疗是一种长远的养生行为。以前的人通过食疗调理身体,现今的人通过食疗减肥、护肤、护发。食疗是一种健康的健体之道。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并开始利用火。《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可见火的发现是人类饮食营养养生保健的一次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陶器的出现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有“仪狄作酒”的记载,但最初只限于粮食作物和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现了复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药用酒。
商代的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并发明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的饮食方法。公元前5世纪的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此后,醋、酱、糖、豆腐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的《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
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
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高级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营养代谢功能,使细胞获得了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细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细胞有能力释放大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细胞吸收的物理化学物质;强壮的免疫细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细胞和废弃的代谢物,帮助功能低下的细胞恢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有医药之父之称的希波克拉底说过: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病的最好药品。他相信人体天赋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终结者。
“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体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实验动物“检验”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里,食品和药品并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食品中略略离开“中”时就会偏凉(例如绿豆)或偏温(例如豆豉)。如果偏离“中”较远时,就是“寒”与“热”。如果更远离“中”的就是“药”了,这就是凉药或者热药的来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得了热病应该用凉药,如果热得不那么厉害,就不一定要药了,用性偏凉食品(例如前述的绿豆)调节就可以了;反之亦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了。食疗和药膳并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进行调理,而后者则是将通常归入“药”范围的变成可口的食品。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但又是美味佳肴。对于身体虚羸,冬天手脚常冰凉者而言是再合适不过的首选了。
中医历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物为药物具有以下几大突出的优点:
一、长期使用药物治病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药费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物为药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药,甚至手术之苦。有此几大药物无法可比的优点,我们又怎能不以食物为药、以食疗治病呢?当然,食疗是最好的偏方,食疗确实是对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情急重.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应该请医生指导。
食疗三字经
作者:李保坤
食生梨,化痰好。葱姜汤,治感冒。
富含碘,海带妙。熬绿豆,解毒巧。
乳汁少,猪蹄要。吃菌菇,肿瘤消。
食番茄,容颜俏。美葡萄,人不老。
生乌发,食核桃。想减肥,黄瓜好。
肠胃炎,大蒜妙。食冬瓜,能利尿。
通脉络,紫茄好。排毒素,白菜俏。
吃菜花,癌症少。食桔皮,粘痰消。
胆固醇,啤酒妙。食禽蛋,记事牢。
口生津,乌梅巧。抑癌症,猕猴桃。
润肺药,蜂蜜好。食银耳,防衰老。
中华食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食疗文化在现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仍不失她的光彩,对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文明病及生活方式病的受害人群是一门必修的大智慧课。现代人具有一定的食疗文化修养,对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形成科学的养生保健医疗行为、提高身心德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在注重文化和品味的时代,中华食疗文化一定能得到发扬光大,有食疗文化修养的人会越来越多,追求健康饮食将成为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