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来电话,说自己现在很焦虑,问我该怎么办?我问她,有什么事情让你担心吗?她很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问,难道在现在这个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谁一点都没有担心的事情呢?
比如说年龄焦虑,害怕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社会淘汰;比如说身材焦虑,看到自己日益走样的,身材,觉得影响形象;再比如说育儿焦虑,觉得自己的孩子难管教,别人家的孩子都乖巧……
听到她说的这些,我反问她,你担心自己被社会淘汰,你采取什么行动了吗,比如学习提升自己、阅读或者投资自己等等?担心身材走样,有没有开始运动或者尝试低糖低脂饮食呢?你觉得孩子难管,你有没有通过一些渠道学习一下怎么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方法呢?
她在电话那头没有说话,过一会说,我哪有时间做你说的这些事情啊!
我真的不知该如何与朋友进一步聊下去,心里真的想骂一句:既然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想去改变,可怎么就想不清楚如何改变呢?
恰好我正在看一本心理学著作《接纳:在坚硬的世界柔韧前行并拥抱无限可能》。这本书通过讲解心理学理念“接纳”,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迎来人生的蜕变。
作者艾希莉是一名有30年经验的心理治疗师,是压力管理、自我照顾和自我关怀技巧方面的专家,她通过个人经历和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介绍了如何运用自我关怀疗法、正念疗法和21个赋能技巧,帮助我们改善与自我的相处方式,与生活的相处方式,获得更加平和、更加幸福的生活。
艾希莉提出一个特别的理念:当遭遇失落时,我们最需要的是接纳,接纳能帮我们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为什么说这个理念特别呢?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心理疗愈寻求的是改变,当人们感到悲伤、焦虑、孤单时,都想要改变这种现状,走出阴影。
甚至在很多人眼中,接纳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佛系、躺平甚至消极的行为,比如说,朋友担心孩子不听话,我们常会劝说:“孩子都一样,长大了就好了。”当朋友抱怨身材走样了时,我们会开导说:“到了一定年龄,新陈代谢变慢,走样是必然的。”
虽然都是好心,但是传达的意思是“孩子、身材只能那样了,你就认命吧”,甚至劝解到最后就变成“生活就是将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于是,很多人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然而,作者艾希莉说,遇到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先要学会接纳,在寻求改变。
那她为什么要鼓励人们接纳呢?又要接纳什么呢?
1 接纳就是在给精神松绑
我们焦虑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孩子听话,于是抱怨指责,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让自己和孩子都处在精神紧张之中,到最后积压的负面情绪总有爆发的那一天 ,不仅亲子关系会变的恶劣,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
接纳就是给精神松绑的良方,当我们能平静的面对现实,通过转变观念,来重新认识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可能我们更多的就不是指责抱怨孩子哪里不好,而是会退一步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做家长的哪里没有引导好,或者是孩子从家长身上习得了什么不好的习惯等等。
2 接纳就是在给自己赋能
我们焦虑自己到了一定年龄会被社会所淘汰,可能会不认可自己怎么就拼不过年轻人呢,或者怎么思维就是跟不上呢,在这个过程中,从不认可到不得不认可,是需要自己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认识。最后能科学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时候,就接纳了自己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如年轻人。
就会去思考,年轻人和自己哪里不同?寻找差距后,就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标和动力,自然就会有不被社会淘汰的方案。
这个过程就是接纳的三个阶段,从第一阶段的抗拒抵触,到第二阶段的顺应认同,再到了第三阶段的引发各种可能性。从而给自己赋能。
3 接纳就是在解决问题
我们的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很难靠外面的力量消除,不论心理疏导的哪种方法,都是需要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才会有转机。
当我们能够做到接纳自身的不足,接纳曾经遭遇的痛苦的时候,才会启动问题解决机制。
作者艾希莉总结了一个自我关怀疗法,简称ACT疗法,它主要包括三步:第一步,承认困境;第二步,与相同经历的人进行关联;第三步,与自我友善地对话。
比如焦虑自己身材走样,所以我们可以用ACT疗法,首先承认困境,对自己说,“完全不发胖太难为你了,年龄大了,新陈代谢慢了爱发胖也是正常的。”当慢慢放松下来,第二步就找到一些共性的同伴进行关联,你可以对自己说:“很多同龄人都在积极想办法控制体重,有人通过饮食控制的还不错呢!”接下来第三步,你继续友善地对自己说:“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很好的控制体重,只要自律就好。”通过这简单三步,就可以让你缓解对身材的焦虑了。
在艾希莉医生的治疗经验中,ACT疗法能够帮助人们减轻抗拒心理,如果经常做这个练习,就会自然而然地关怀自己,让自己充满自信,学会与己为友。
朋友看完后,告诉我,要是她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如果能早些领悟明白书中说的接纳的道理,那么现在就不会让自己这么焦虑了。
对于接纳,你有自己的看法吗?来和我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