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构是指我们基于事情不会只有一个面向,要训练从不同的面向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对方的特质,优点,动机努力等,引导孩子看见事情的其他面向,进而拓展对方的思考,引发不同的行为。
当我们了解了孩子描述的事件,并进行重新诠释后,赋予事件不同且正向的意义,看到事情本身带来的正面价值,进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或是行动。
举个例子: 孩子晚上11:00边打瞌睡边写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大多数家长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磨蹭、拖拉。如果进行重新建构,就可以看到孩子还是想当天完成自己的作业以及具备一定的学习责任心。这就是看到了孩子努力的动机,看到了孩子不同的面向。
重新建构有三大功能。
第一,是思维方向的改变。前面的描述和思考是互相的,后面的思绪改为正向的。生气,不满等调整为感谢、喜悦、开心,这样的话正向情绪多了,互相情绪自然就少了。
第二,看到正向意义,透过互相事件看到事情中的正向意义。
第三,对事情进行重新诠释,带领孩子重新诠释事情中所带来的不好经验。
重新建构时要注意:
第一,态度温和而不强势,要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本看事情的角度本来就是有难度的,所以态度温和是第一位的,容易让孩子接受不同的眼光和看法。重新建构并非只是一味地安慰孩子往好处想,而是需要家长带领他慢慢的从中领会、了解事情本身有另一面的存在。带领孩子重新建构时,可以这样说: 爸爸或妈妈有这样一个想法,你想听听吗?而不是我认为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
第二,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家长必须知道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在做到尊重、倾听而不评论孩子的看法后,再加入新的观点。要先进入孩子的思维脉络,才容易引导孩子重新建构,否则容易形成强迫,再好的观点都进不去,无法让孩子接受。
比如:孩子回家后跟家长抱怨同学不跟他玩儿。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一上来就说不玩就不玩,又不稀罕他,他不跟你玩儿你就找别人玩去呗。这样的话就是没有进入孩子的脉络。因为孩子他是在乎这个同学玩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先进入孩子的脉络,不妨说: 哦,妈妈知道你想跟这个同学玩。那跟这个同学玩儿有什么好处呢?先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然后再循序渐进地进行重新建构: 如果这个同学不跟你玩儿,你又能获得一些什么样的新收获呢?在这样的情况,孩子也许自己就会说出来,如果他不跟我玩,我就去找其他的同学玩儿。这时家长再对他进行肯定: 看来你还可以因为这件事儿交到更多的朋友。这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是必须让孩子慢慢去体会和了解的,而不是家长一上来就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
以下是关于重新建构的简便方式。
1、虽然(负向)。。。但是(正向)。。。
比如: 孩子虽然做作业到晚上11点,但是,他还是很有学习责任心的。
虽然孩子这次只考了70分,但是他比上一次考试进步了五分。。。。
2、至少/起码。。。。
孩子这次考了70分,至少比上次进步了五分。
孩子打人的习惯现在虽说还没有完全改掉,起码现在比原来次数少了很多。。。
总之,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从孩子负向事件的背后看到孩子的在乎与看重,以及努力的动机。保持一颗难得的心态去看待孩子,就不难发现孩子的诸多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