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全面军事入侵,俄乌冲突升级为席卷欧洲的全面战争。这场战争的根源复杂,北约东扩被俄罗斯视为主要动因之一,而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对冲突的立场也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围绕北约东扩的争议、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动因、中俄利益关系及其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分析这场冲突的背景、进展及全球影响。
一、北约东扩:承诺与争议
北约东扩的历史与俄罗斯的指责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将北约东扩视为入侵乌克兰的主要理由,声称西方在冷战结束时承诺“北约不东扩一寸”,但随后违背承诺,威胁俄罗斯安全。普京在2021年12月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会议上表示:“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对我们承诺不会东扩,结果我们被骗了。”他认为,北约的扩张逐步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特别是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的举动被视为“红线”。
北约东扩始于1999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随后在2004年、2009年、2017年和2020年,北约接纳了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多个东欧国家,成员国从16个增至30个。乌克兰自2008年起寻求加入北约,2020年成为北约“能力增强伙伴”,尽管未获正式成员资格,但这一趋势加剧了俄罗斯的不安。
关于“不东扩”承诺的争议,历史记录显示,1990年两德统一谈判期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曾向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口头提及“北约管辖权不会向东扩展一寸”,以换取苏联支持德国统一。然而,这一表述仅针对东德,且未形成书面协议。1990年9月签署的两德合并文件未包含任何关于北约不东扩的条款。2014年,戈尔巴乔夫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时“根本没有讨论”北约向东欧其他国家的扩张问题。
北约在其官网上明确否认曾做出“不东扩”的承诺,强调其“开放政策”允许主权国家自愿加入。北约指出,1999年以来的东扩是东欧国家基于自身安全需求的选择,而非对俄罗斯的主动挑衅。然而,俄罗斯认为,北约的扩张是对其安全空间的挤压,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上,双方分歧尤为尖锐。
俄罗斯曾多次寻求加入北约
令人意外的是,俄罗斯在冷战后曾多次表达加入北约的意愿。1991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提出将加入北约作为“长期政治目标”,并在1992-1993年间多次重申这一意向。普京在2000年、2001年、2004年和2008年也曾表示,俄罗斯不排除加入北约的可能性,条件是北约将其视为平等伙伴。然而,北约对俄罗斯的申请持谨慎态度,原因包括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与北约价值观的差异、其地缘战略目标的潜在威胁,以及西方对俄罗斯扩张主义历史的戒心。
美国尤其担心俄罗斯加入北约会削弱其在联盟中的主导地位。2001年“9·11”事件后,普京支持美国反恐行动,允许美军进驻中亚,但北约仍未接纳俄罗斯。2008年俄格战争后,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彻底破灭。这些失败的尝试加剧了俄罗斯对北约的敌意,使其逐渐将其视为威胁。
二、俄乌战争的动因与进展
俄罗斯入侵的复杂动因
北约东扩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重要背景,但并非唯一原因。普京将乌克兰加入北约视为对俄罗斯安全的“生存威胁”,认为这不仅威胁其战略缓冲区,还挑战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小俄罗斯”的历史叙事。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和乌克兰“广场运动”被俄罗斯视为西方推动的“极限东扩”,促使其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乌克兰倒向西方。
然而,俄罗斯的行动还受到国内政治压力、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普京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驱动。有评论人士指出,俄乌战争不仅是普京的战争,也是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的体现,反映其对失去历史势力范围的焦虑。此外,俄罗斯内部经济困境和普京巩固权力的需求也可能是战争的推动因素。
战争初期,俄罗斯试图迅速占领基辅,但遭遇乌克兰军民的顽强抵抗。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包括反坦克导弹、无人机和防空系统,使乌克兰得以在基辅、哈尔科夫等地击退俄军。2022年秋季,乌克兰在东部和南部发动反攻,收复部分失地。然而,战争进入2023年后陷入僵局,双方在顿巴斯和南部战线展开拉锯战,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巨大。
北约东扩的后果也出乎俄罗斯意料。2023年和2024年,芬兰和瑞典先后加入北约,使俄罗斯的地缘安全环境进一步恶化。另有评论人士评论道,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反而加速了北约的扩张,“大帝的脸面真是丢大发了”。
三、中俄关系与中国的立场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
俄乌冲突进一步巩固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2022年2月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反对北约东扩,宣称两国友谊“没有国界”。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2025年5月再次访俄,参加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显示了两国在历史叙事和地缘政治上的共鸣。
中俄关系的深化基于以下利益:
1. 地缘政治对抗西方:中俄均将美国及其盟友主导的国际秩序视为威胁。俄罗斯通过入侵乌克兰挑战北约,中国则通过支持俄罗斯牵制西方,防止其战略重心完全转向印太地区。2025年中国外长王毅表示“不能承受俄罗斯战败”,凸显中国认为俄罗斯的稳定对其对抗西方至关重要。
2. 经济互补性: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使中国成为其最大经济伙伴。俄罗斯“向东转”战略加深了与中国的能源和贸易合作,2024年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显示了这一趋势。中国则通过购买俄罗斯廉价能源和扩大对俄出口获利。
3. 军事与技术合作:尽管中国宣称中立,其向俄罗斯提供双用技术和无人机零部件引发西方批评。中俄联合军演和情报共享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战略互信。
中国的“中立”立场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采取了“中立”但明显偏向俄罗斯的立场。2023年2月,中国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12点建议,但未谴责俄罗斯的入侵,而是以“乌克兰危机”淡化冲突性质。西方媒体批评该文件缺乏可信度,认为其主要目的是维护中国国际形象。
2024年7月,乌克兰外长库列巴访华,与王毅会谈,表达乌方愿与俄罗斯谈判的意愿。王毅强调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试图展现中国作为调解者的角色。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批评中国为“俄罗斯犯罪联盟”成员,指责其向俄罗斯提供协助。时政评论员杨涵指出,中国支持俄罗斯的立场与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违背,导致外交上的尴尬。
中国反对北约扩张的立场与俄罗斯一致,但其动机不同。俄罗斯旨在破坏冷战后秩序,恢复帝国影响力,而中国则希望在现有秩序中扩大自身角色。台湾淡江大学副教授黄介正表示,中国和俄罗斯都不愿看到竞争对手的军事部署贴近自身边疆,但中国的全球战略更注重经济和外交影响力,而非直接军事对抗。
四、分析与展望
北约东扩与俄乌战争
北约东扩是俄乌战争的重要背景,但并非唯一动因。俄罗斯对北约的敏感性源于冷战后安全空间的收缩,但其入侵乌克兰的决定更多受到国内政治、民族主义和普京战略目标的驱动。北约东扩是主权国家的自愿选择,俄罗斯早年寻求加入北约的历史也表明,其对北约的态度并非一贯敌对。昆士兰科技大学学者姜源认为,普京以北约东扩为借口,是为其军事行动寻找合理化说辞。
中俄关系的战略考量
中俄关系的深化反映了双方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互补性。中国支持俄罗斯旨在牵制西方,维护自身战略空间,但其“骑墙”态度也显示出对国际形象的顾虑。杨涵指出,中国不批评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却批评西方的制裁,逻辑上自相矛盾。未来,中国需在支持俄罗斯与维持西方关系之间找到平衡,以避免进一步孤立。
战争的全球影响与未来
俄乌战争重塑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北约的进一步扩张和中俄关系的深化加剧了东西方对立。战争导致乌克兰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飙升,经济影响波及全球。2025年,冲突仍无明确结束迹象,俄罗斯面临经济压力和国际孤立,乌克兰则依赖西方援助维持抵抗。
未来,俄乌冲突的解决需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作为重要利益相关方,其调解作用备受关注,但其真实意图和效果仍需观察。北约东扩的争议和中俄的战略合作将继续塑造多极化世界的格局,而俄乌战争的最终结局将对全球安全与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