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第23章的时候,我有些晕乎。
建国1
(1)朱元璋建国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恢复生产,免除三年租税,而且为了鼓舞开荒,他制定法令,只要你开了荒地,这块地就是你的,就算原先的主人找来,你也不用怕,我朱元璋给你撑腰。这就大大地促进了开荒。
(2)朱元璋限制商人的行为看似平常,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宋朝以商为主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到时候再讲。
(3)朱元璋的明朝政府将继续按照元朝的官制走下去.这里就说到了科举制度。
让我晕乎的正是明朝的特色科举制度……
下面让我复盘理清一下: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秀才”范围是州县,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当上了秀才摆脱了平民的身份。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考举人。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一样。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
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做解元。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第三级
接下来是进京会试,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听到的进京赶考。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
考场叫做贡院,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都是单间。房间非常非常小,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满怀着报国(或是升官)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是不容易的。
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三元里的第二元。
他们只是“贡生”,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一关。
那就是殿试
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呵呵,本章完毕 复盘两次才稍微搞懂科举制度,分享即受益!
我一直孤陋寡闻,读书让我收获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