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史上最长的年假里(因发生新冠肺炎,原7天的春节年假,经多次延期后,最终竟休成了24天),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李娟的《冬牧场》。也算是终止了好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的颓废状况。
这本书是读大学的儿子买的,他妈妈读完后,竟成了忠实的“娟粉”。安排儿子将李娟的其他基本书通通网购来,如《阿勒泰的角落》、《九篇雪》、《遥远的向日葵地》等都买回来了,一一拜读。并推荐我也读一下。因为工作忙(借口吧),真是好久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了。这次因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响应“窝在家里,不出门,不添乱,就是为疫情防控做贡献”的指导精神。拿起了这本《冬牧场》,没想到,写得引人入胜,让我爱不释手,竟利用几天时间完整地读完了这本厚厚的长篇散文。
作者李娟,很有魄力,能吃苦的一位好作家。她追随牧人家庭,勇敢走进冬牧场,住进冬窝子,这不是一般女孩子能做到的。她和牧人一起生活、劳作,真正地去体验生活。真正接地气的生活体验,才有了这本《冬牧场》。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好似同她一起,就在冬牧场,经历着冬牧场的每一天,每一晚,每一个时刻的真实生活。
李娟对冬牧场的生活观察很细致入微,感受很深刻朴素。笔法很朴实优美,描写细腻又不乏幽默。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写一位打扮时尚,等待坐车离开冬牧场的一位女子的部分。"她坐在那里,漂亮得及其突兀,像玫瑰花开在韭菜地里。"读到这儿,让我引俊不禁,不得不叹服李娟太有才了,绝对接地气啊。
这是一篇长长的散文,又是一本长长的游记,是李娟历时三个月的游记。向你展现了冬牧场的风土人情,别样生活。冬牧场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一面,但不能尽用浪漫和精彩来形容,因为冬牧场的生活是艰辛的,大多时间是枯燥的。匮乏的资源让冬牧场的生活不得不省吃俭用、艰苦度日。枯燥的人烟稀少的放牧生活,无边的荒野,看不到一个人影,更是扩大了人的孤独,考验着人的忍耐力。不得不让人在寂寞无聊中无事找事,无话找话,找乐子,来打发时间。而放牧归来,一言不发,自顾喝茶,不止是慢慢暖和冻僵的身体,更是慢慢唤醒寂寥麻木了的灵魂吧。
冬牧场的生活造就了牧民的吃苦耐劳,也造就了牧民间真诚地好客,享受食物的幸福体验,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环境的限制,资源的有限,造就了牧民们自觉的守信意识。因为你若有一次的不守信用,人们远离你,在哪资源本来严重匮乏的环境中,你的生活肯定会难以为继,无法生存。
朴实的牧民们坚忍地一年一年循环往复地生活着。在冬季,冬牧场就是他们生活的舞台,这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游牧生活的一个片段。他们放牧在牧场,生活在地窝子,是真正接地气的生活。很多生活场景是冬牧场独有的,全部经济寄托,又相依为伴的羊群、牛、马、骆驼,还有点缀生活的梅花猫,熊猫狗。还有离不开的背雪、牛粪。还有冬宰、访客、串门的插曲,还有荒野,墓群……特别是还有牧民待人的真诚、做事的诚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牧民的生活在改变。也许过不了几年,他们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慢慢就改变了这种游牧生活,定居下来了,走进新的生活模式,这应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李娟所描写的所感受的一样,很多传统的慢慢消失了。牧民不用再游牧,哪些冬窝子可能就废弃了,冬窝子也就慢慢远离了牧民的生活。
冬牧场的场景也会慢慢消失的,退出牧民生活的舞台,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是个时间问题。反观住进高楼大厦的我们,生活在不接地气的生活中,很多传统让我们慢慢丢失了,很多不该丢失的也慢慢丢失,习以为常了。不知是进步,还是倒退。不知应该庆幸,还是遗憾。但感谢的是这本《冬牧场》,永远保留住了冬牧场,让我们想念时,可以走进来看一看。感谢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