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拍收到了这样一个
粉丝的提问
而这个提问,关于“家暴”
总有人说:夫妻相处
谁还没有脸红脖子粗的时候?
说”家暴“会不会太严重了?
可“动手”和鸡毛蒜皮的”骂战“
一个是精神攻击
另一个却已上升到了实质的伤害
一个陌生人对你又打又骂
你甚至会报警
可一个人顶着“爱”的名义
对你动辄打骂
你不仅不维护自己,
还说”爱“他?
小拍是这样回复的
🔻
小拍鲜少劝分
可有一些原则性问题,事关人生安全
事关一辈子的幸福
在这个问题上,小拍就一个观点:
离开他,你只会过得更好!
作家云芸在自己的散记里
写过这样一段故事
⬇
比起被家暴的女人,
我觉得有个群体更悲哀
——那些无知的看官群众
“死女人!臭女人!养你有什么用!”
砰……砰……砰……
一条街的人都看见一个头发凌乱的女人
近乎癫狂地摔门跑出大街,
大哭大叫,喊着“救我救我”。
脸上手臂青一块紫一块,
眼圈黑了一圈,打她的男人下手又狠又重。
她身后追出来的男人,表情凶煞,
揪着女人的头发说:
“你跟我回屋里,不然打死你!”
图片来源于电影《记忆大师》
🔻
女人被扯得头皮发麻,
带着哭腔哽咽,
又乖乖地跟回家。
对面楼的一位中年男子看不下去了,
想报警,
旁边的妻子劝了一句男人:
“你没病吧你,别人打自己老婆,
你瞎掺和什么!”
中年男子凉飕飕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妻子,
似乎她及时阻止了自己惹上一个麻烦。
“嘭!”楼下家暴的男人一甩手关上大门,
几声怒吼斥骂,就没动静了。
图片来源于电影《记忆大师》
🔻
那街上的看客哪怕不是头一回见,
也对此感到颤栗不已。
让大家更为好奇的是,
第二天,
那个被家暴的女人
带着藏掖不住的伤出门买菜,
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这是一对夫妇,结婚3年,
最近男的事业受挫,拿妻子出气,
稍有做不好,便大发雷霆,
甚至大打出手。
街坊都知道,
这男的劝不住,也不敢劝,
这女的劝不走,也不敢走。
这就成了日子里的一首小插曲,
节奏急促而激烈,
在日复一日的旋律里,
哀伤得令人感到窒息……
最可怕的不是他打了你,而是他还利用身边的熟人,对你进行“道德绑架”。
他不断对别人说:他爱你有多深,而你有多让他失望,所以他的打变成了理所应当,而你就算选择离开,也变成了得罪人的“背叛”
一个遭受家暴的农妇,她最后报了警,警察来了,说“男人不可以打女人,但是老公可以打老婆”,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公安干警面对家暴受害报案者说的话。
家暴这种事情警察都不管,都觉得这是家事,没法管;家里人也觉得,家丑不可外扬···
“家暴妇女真没用”,
“如果不离开,那就是活该被打”,
“要是我我肯定逃了,这人就是胆子太小”···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受害者反而在被谴责?
这类言论的逻辑是:
如果你不喜欢一件事情,你就可以离开,
如果你不走,那就是你活该。
关键是,跑不了啊!
🔢
因为家暴者会反反复复地以孩子威胁受虐妇女,
“如果你敢跑我就把你的孩子杀了”。
在现阶段儿童保护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受虐妇女大多数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所以,与其说是“懦弱的母亲”,你不如说是“懦弱的体制”,把受虐妇女和孩子困在了暴力的家庭里。
在欧美,帮助受虐妇女逃离暴力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保护她以及她身边人的人身安全。
政府拨款建立的“家暴庇护站”是保护受虐妇女的重要机构,受虐妇女可以带着孩子逃离暴力家庭,暂时居住在家暴庇护站中。
庇护站门口有警察持枪日夜站岗,进门要刷卡,有宵禁,而且还会提供食物和现金补助,也有社工、律师等专业人士帮助妇女拿起法律的武器与家暴者斗争。
🔢
其次,被家暴的妇女往往缺乏资源和支持环境,难以独立维持生活,特别是在有未成年孩子的情况下。
在暴力家庭中常看到,施暴者除了对妇女拳打脚踢以外,也会对妇女采取经济控制、剥夺财产等手段切断妇女的外部资源,没有经济支持,是很难独自养大孩子的。
我们的仁慈,却往往成为施暴者要挟控制他人的把柄。
🔢
施暴者还有一个比较常用的手段:
是精神和社交上孤立妇女,剥夺受虐妇女与亲戚、朋友等支持者的联系。
比如说,施暴者有时候故意挑拨离间关系,有时候没收妇女的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有时候逼迫受虐妇女与自己搬去人生地不熟的区域,目的就是掐断她向他人求助的通道。
更关键的在于:
被家暴妇女受到施暴者的心理控制,自尊心极低,离开暴力家庭反而会有强烈的耻辱感、内疚感和自责感。
家暴者很会利用社会文化制造舆论压力,比如“你要跟我离婚了,你就是个离婚的女人了,谁还会要你”
总而言之,被家暴妇女离开暴力家庭,是需要专业的帮助,社会的支持。
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空白,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在评论区,对故事里的人,给出自己的建议把!参与讨论。
小拍也将抽取一名最走心留言,送出特别礼物⏩智利RASANT变色唇膏一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