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不久,第二场雪便如约而至。
早上上班,才知夜里下了一场小雪,真是“雪落无声”啊!
走在上班的路上,满眼都是被小雪装点一新的景致。正是早上上班的时间,路上早已车水马龙,行人如梭了。
“老师,下雪了!”一进校门,几个弟子就围着我叽叽喳喳叫开了。我这才一下子想起,我和他们曾经的约定。那是不久前,我对他们赏雪后的习作很不满意,便和他们相约:再下雪时,我们一起去观察体验,看一看雪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样子。莫不是他们在暗示我?这些机灵鬼!
可今天的雪,只有薄薄的一层,实在是太小了,要是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老师,咱们去赏雪吧!”他们也许是从我的“启而不发”中,看出我在犹豫,他们便直接提议了。是啊,带他们出来走走,看看小雪装点后的景色,也未尝不可,更何况他们的兴致难得如此高涨呢!
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我赶紧去招呼他们出来。说实话,孩子们呆在教室里的时间实在太多了,有时真让人担心。这几年,冬天似乎是又短又暖,雪似乎也越来越少了,对于这些北方孩子来说,能够看到雪花,也是机会难得。
我们先在校园里看,我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小雪后的校园有何变化。起初,我还担心,五六十人一下子从屋里放出来,怕“局面”一人难以控制,担心这堂课会全乱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很是让我震惊,真想不到,面对小雪后“千变万化”的校园美景,他们竟然还是一脸“茫然”,既不知“看什么”,也不知“怎么看”。显然,孩子们不会观察。
没办法,我只好当起了“导游”,一边走,一边指点。他们也看,也听,也记,只是一声不吭。
太寂静了,不该有的寂静!顺着我的指点,他们或踮起脚尖看对面的房顶,或歪着脑袋看老槐树身上的积雪,这种沉默,足足有十几分钟。渐渐地,他们变得不安分了,开始叽叽喳喳了:
“老师,那个房顶上也有雪。”
“老师,红房顶变成白房顶了。”
“老师,您看,那被雪覆盖的瓦片,多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啊!”
“不对,横看像,可竖着看,倒很像打开的本子。”
“哎,你说,这瓦片是不是也想把这场雪也写进书里,记在本子上呢?”
我愕然,真想不到,走出教室,孩子们的思维竟是如此活跃,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他们的联想竟是如此丰富,他们的感悟竟是如此深刻,他们的表达竟是如此准确。
后来,我又指向横在远处的暖气管道、围墙,这回他们不仅是看了,而且是看见了,发现了,还想到了。渐渐的我注意到他们当中有几个已不再是“尾随我后”的游客了,反倒跑到我前面“越俎代庖”充当起小导游的角色了。我意识到自己此时已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导游”了。这些小家伙,见我对他们的“出轨”行为,不但没有表示什么“抗议”,反而连连夸赞,“违规出格”的人也就越多了。
“老师,您快看,那边的围墙,墙面是淡淡的鹅黄,墙顶是玫瑰色的瓷砖,现在墙头上又落上晶莹的雪花,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红,一道儿鹅黄,真漂亮!”
“老师,您看,教室后面那六角形的水泥块全镶上银边了。”
“老师,您看,那蘑菇破雪而出了!”
我一看,可不是吗?小花园里的几个水泥雕塑的蘑菇,大伞盖上全是薄薄的一层雪,还真有点“破雪而出”的味道呢!
“老师,梅花鹿披上白披风了,真逗!”
“仙鹤长新羽了!”
“大熊猫在吃冰淇淋呢!”
……
一时间,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那人声鼎沸的场面,真像炸了锅似的,他们一个个带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向我招呼着,向我报告着,一时我还真有点应接不暇了。
带着这样的兴致,我们又来到学校对面正在开发的锦绣山庄,途经几家农舍门前,又领略了几片小菜地,参观了山庄西侧的木材市场。
赏雪归来的时候,云散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小雪后的木材市场、老农的小菜园、锦绣山庄、校园,无不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路过学校大操场时,他们又开始欢呼了。
“快来看呀,这不就是课文中写的雪光、日光交相辉映,幻化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吗?真的太像了,太美了!”
他们欣赏着、体会着、表达着,真想不到,有字的书(课文),无字的书(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孩子们是多么善于学习呀!
都回来了,下课的时间也到了。我在想,今天的语文课上了些什么呢?学生又有什么收获呢?今天该给孩子们留点什么作业呢?
“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就写作文吧!”我纳闷,平日你们不是一听到作文就直皱眉头,叫苦不迭吗?今天何以……
“老师,这次就让我们写一千字吧!”
一千字?这回儿轮到我诧异了:你们,你们不是经常为写“五百字”还是“六百字”而跟老师讨价还价吗?今天……
看着我满脸写满问号,他们笑了,我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