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 道
文吟虎
应朋友之请,写了幅书法作品,上书“味道”二大字,配以“食五谷杂粮,品百味人生”的小字释文,自我感觉还挺有味道。
一次在西安鼓楼底下的回民街吃羊肉泡,馆内挂了书法家钟明善的斗方“民以食为天”,就想起儿时过年的时候,母亲煮肉时看我们馋巴巴的样子,给个择了肉的骨头,像狗一样啃起来那个香啊,蒸出来的白蒸馍,加上猪油,撒上些盐巴和辣面,油了下巴,染了手指,过生似的过瘾。朋友给我讲,他用类似的事情教育他的孩子,孩子却说,白馍吃不上,那你咋不去吃汉堡呢?朋友哑口无言,隔代如隔山。
有时候也在想,半坡人“茹毛饮血”,红军长征途中的野菜、皮带,困难时期农村人的榆树皮、苜蓿麦饭等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饭食是人的最基本之需,解渴与充饥,俗语曰: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抗日名将杨靖宇战死沙场,日本人剖开他的遗体惊诧的发现,将军肚子里填满了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漂流在一个荒岛上二十八年,活着回到了英国,荒岛上是没有白蒸馍和米饭的,更没有汉堡。可见,人在最饥饿、最需要食物的时候,意志力是最坚强的,那味道也是极不寻常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总是爱吃一方的饭食,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永远是最好的,是那些山珍海味所无法比拟的。刚参加工作在一个山村教书,学生家轮流管饭,吃百家饭,有些人家的也很好,但总觉得不如家里的饭,周末想办法都要回家让母亲改善改善。有一年去海南,呆一个礼拜,就千方百计打听陕西餐馆,吃了碗扯面,心里挺舒坦。
吃也是一门艺术,会吃的人是最会生活的。从古到今的文人中美食者不少,汪曾祺先生不仅写文章有大名,做美食也是一把好手,不然的话,那些谈“吃”的散文就不会那么诱惑人。陆文夫的中篇小说《美食家》,其主人公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他毕生爱好唯有一吃,吃出了讲究、吃出了门道、吃出了名气、吃出了传奇。这些作家通过对“吃”的讲述和描述,告诉世人一段中国的历史,也使世人从中读吃了中国特有的地方美食美味。
我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味道的,只不过饭食、美食等以充饥、肥嘴能够尝到、闻到,具体而已,而有些味道只能感同身受,用心去体会了。
上中师那会,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了我的第二课堂,借一本还一本,时常进出于图书馆,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泡在阅览室。有时也在书店购几本新小说,上课也有偷偷在看。在书中,读到了人类智慧,看到了世间百态,尝到了人间的酸甜苦辣,经常会随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苦或乐,高兴地跳起来,拍手称快,悲哀地抹几把泪水。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来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来愈深”,书人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老人们常说:“书上就是世上”。是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就是一本书,一本属于你自己的书,生活的味道比书中更为丰富多彩,一个十足的五味瓶,一个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的心路里程。
人生的味道就像茶一样,有苦涩、有醇厚,也有一种无形的澄澈悠然。人生的味道,也像麻将牌,有时起手就听,但局终还未胡,有时起手牌很差,几经调整,最后还是炸。人生的味道也像一杯白开水,你加入什么味道,就是什么味道,因人而异,也因心情而定。
人也是有味道的。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果你仔细品味一下与之相反的一些人,比如残酷无人性的、两面三刀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损人又不利己的、见利忘义的、利欲熏心的、华而不实的,穿着华贵而内心空虚无知愚昧的等等,那味道就不那么好了,甚至是遭人戳脊梁骨的。
“味道”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的,人活的要有味儿!
编后感:
作者和我曾为同事,屈指竟然分手十七八年了。现在联系虽少了,但彼此还是有着深刻印象的,而心底里也深藏着往昔的友情。读完此文,真实的感觉到作者在不断的学习着进步着,而我,却已经退步很远了。因为,僵化的脑思维永远也赶不上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人老就是老了,这是自然规律,不服老不行,而我,真服了!不能见面了,读一读友文也感亲切,往事如烟云,怀念,也是一种享受……
2020.5.19一平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