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语言入手走进《孤独之旅》

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去比照《孤独之旅》,那么课文在人物塑上很少用语言描写。因此,把人物的语言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研究,会是一个不错的解读角度。当把文中四处人物的语言集合起来后,不得不惊叹曹文轩在繁笔写景,细笔写人物心理的同时,竟如此用心良苦地点染人物的语言,在三言两语中折射出人物内心深处的境地。

在选文部分,主人公杜小康一共只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句话是“我要回家”第三句话是“还是分头去找吧。”第四句话是“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笔者试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分析这四句话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第一句: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儿赶向前方。

从选文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杜小康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对父亲带自己去放鸭的决定十分不理解,说出此话的他现在正处于一种被抛弃的心理状态,他是孤独无助的,是迷茫不知所措的,一如他船后朦朦胧胧的树烟。我们不由得对他的前途担心,这样一个弱小的孩子能与父亲一起扛起家庭的重担吗?不仅我们担心,杜雍和也同样担心,面对儿子的哭腔之声,他只有狠心地置之不理。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作为父亲的他内心的希望也是迷茫的,对于把如此小的儿子带出来谋生,他也是很痛心的。

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其他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安抚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此时,经过一阵子的放鸭生活,在现实面前杜小康逐渐学会了面对现实,直视生活,他学会了接受与父亲一起放鸭的残酷现实,并尝试着用他稚嫩的肩膀为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尝试着用他并不够宽广的心去隐忍生活中的种种遭遇。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小孩,一个本该上小学的小孩,生活之重是幼小的他还不能承受的,于是在梦中将这一切不能承受之重释放了出来,“我要回家”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揪动人心,让读者对这样一个想坚强却还没能做到足够坚强的小小孩心生疼爱与怜惜,此时,谁还会再想到当初那个带着哭腔说着“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的不太懂事的小孩呢?想到的只有一个稚气的小孩,跌跌撞撞一路向前走去的画面。而他的身后却牵动着我们所有读者的心。此时,作为父亲的杜雍和能抚慰儿子的只能是做出一个自已也不知多久才能实现的保证,“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承诺虽然不知多久才能兑现,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并不因此而打折扣。

第三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在一切安定下来,杜小康也学会接受一切的时候,命运这个严厉的考官,又开始了它新一轮的检测。一场暴风雨以掀翻芦苇滩的强悍气势、以摧毁芦苇滩的嚣张气焰,登临杜小康他们居住的芦苇滩。狂风、骤雨、闪电、雷鸣……一切的破坏份子统统来了,面对这一切,希望所在的鸭子们惊慌失措了,它们出于本能的四处躲窜,不知所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再此通过简单的一句话体现出来,“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而此时的杜小康,已不再是当初哭泣着要求回家不放鸭的杜小康,也不是在梦中哭喊着要回家的杜小康,在与父亲同甘共苦的日子里,他已经理解了父亲,直面现实并努力去克服困难,面对生活,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接受考验,他摇摇头,一脸坚毅地对父亲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走了。可见此时的杜小康面对意外情况已经能做到沉着冷静,他能主动承担责任。即便此时杜小康嘴唇冻得发紫,且有一脸的伤痕,即便他只是一个孩子,于杜雍和而言,都是一种安慰。

第四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如果说鸭们的成长以蛋为证,那么杜小康的成长以鸭为证。“鸭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我想读到此处,我们想到的不仅是一群健康成长、毛色光亮的鸭子,我们更容易想到这群鸭子的身后,阳光下,一个修长的身影,一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身影——杜小康!当看到鸭子下蛋的那一刹那,我们的主人公终于有了第一次愉悦的声音,那岂止是愉悦的声音,那更是激动不已的,是含着血泪的声音——“我们的艰辛付出终于有回报了!”读到此处我们替小小的杜小康高兴,为他欢呼。我们和杜小康一样似乎看到了他美好的明天。

“下蛋了,下蛋了……”杜雍和喃喃之语,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历经艰辛的中年男子那份抑止不住的喜悦神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