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带着学生在做文言文阅读。所谓的老师,就是看着答案解析给学生上课的人。但受知识眼界的局限,有时看着答案也不能自圆其说,急煞人也。
尤其是有些学生来问题,老师一般都会先问,答案是哪一个?然后再想着法儿朝那个答案绕。碰到没有答案的,一句话:拿回去,什么烂题破题,不提供答案的,趁早就别做。还有些学生故意看老师的笑话,先说一个错的答案,等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绕得差不多了,赶紧说,老师我看错答案了,答案不是那个而是这个,老师于是又回过头朝这个答案绕。谢天谢地,这个难缠的学生终于被打发走了,老师才恍然大悟,原来被学生戏耍了。以后可得吸取教训啊。
我在课堂上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前查着百度百科、各种版本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包括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结合着答案上附有的参考翻译,有些字词句就是讲不通。以前尚有我的几位师父在身边,可是现在师父或已驾鹤西游,或远在天边,独留我一人伤悲!有人说也可以问问其他同行啊,是的,通过虚心请教,有些问题是搞清楚了,还有些问题依然是问题,同行也不是百分百的保险箱,以至于有时搞清楚一个问题都无比烧脑!
最近在做一则选自《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的文段。文中有两个地方我臆会错了。一是这么一句话:(严君平)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所给的参考翻译是:(严君平)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无不通晓,依照老子、庄子的理论,著书十余万字。我看到这个“严”字,不知何解,后来想到《廉蔺列传》里的一句话“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里的“严”是尊重的意思。我就硬往这里引,以为“尊重”“尊敬”“遵照”似有近义的成分,所以就把文本里的“严”解释为遵照、依照讲。实际上这样讲有些牵强。课堂上,我如是讲来,有个学生叫郭襄丞,他有不同见解。他说这个“严”字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为了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庄周不能再叫庄周,得叫严周。我一看原文,“依老子、严周之指”,“老子”和“严周”之间是个顿号,意谓着老子和严周是并列关系,“严”字肯定不能当做动词来用,那么先前我把“严”字理解成“遵照”显然讲不通。现在郭襄丞同学这样讲,我明白了。下课以后,我查了《汉书》作者班固的生卒,在公元32年至公元92年之间,而汉明帝刘庄的生卒在公元28年至公元75年之间。这就意谓着班固和汉明帝之间共生共存了43年的时间。班固《汉书》成书的时间(共计用时二十多年)在汉明帝刘庄去世以后的汉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年)以后。就是说班固写汉书,避讳当朝皇帝是必须的。说庄周叫“严周”,且这“庄”字和“严”字,都有“庄重、严肃”的意思,这样讲,水到渠成。恕我耳目闭塞,学识浅陋,到网上也没有看到“庄周”在东汉时被唤作“严周”的,但据上文分析,庄周被唤作严周是能讲得通的。
还是这篇文段,扬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指郑子真、严君平),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参考翻译是:有人问,君子怕终身于世而无名可称,何不以名卿之势成就其名?我以为,君子自己培养自己的品德,则名声可立。这个参考翻译只能算意译,对于学生的精准备考,没有多大意义。这句话里的“几”字是个关键。我查了百度百科,里面有大量的解释。搜寻半天,把第一个“几”解释为机要,“盍势诸名,卿可几”,可以翻译为“为什么不借着名的势头,公卿的名气算是重要的吧”。第二个“几”解释为动词“接近”,“君子德名为几”,可以翻译为“有修养的人培养自己的德行,就接近于成名了”。但这样的解释疙疙瘩瘩,有些令人费解。
我的讲解甫一结束,又适时出现一个神一样的学生邢栋,他拿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翻到644页,指着“几”字的第一个义项说,文中的“几”字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它的第一个义项,即“古代用于凭借休息或放置物件的器具”,由这个义项引申为动词“依靠”,当“依靠”讲,语意更通畅。现在把这个“几”字解释为“依靠”,果然通畅!我说,邢栋,下节课你来给大家重讲这句话。
学习这一篇文章,我自愧于求学的不深不透,得意于遇到了两位老师。快哉乐哉!吾师正年轻,一曰郭襄丞,一曰邢栋。我得向我的两位老师表达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