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路上的车特别多,人也特别多,乡间田野,更是见一家家烧纸祭祖的人。
远离家乡久居异地的人,或许春节都难以回来,但在清明和农历十月一都可能要回家乡来烧纸祭祖,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前往的,也在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烧些纸钱,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十月一也被称为“寒衣节”,临近立冬,远在N纬的祖先也到了该添衣御寒的时候。逝去的祖先或许与我们路隔遥远,但也能通过烧纸的袅袅青烟沟通天地之间,晚辈们恭敬的给祖先送去寒衣,以避冬天之寒。
祖茔一般都在老家。老家承载着人们沉甸甸的记忆和幽幽的情思。
走进村子,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空余地上都种满了青菜,旺盛的生命、绿色的生机,让人们沉重的寒衣节获得了暂时的轻松。
家家户户的菜园确实让秋天有了勃勃的生机。
若是走到大家集中的菜地呢,那恐怕是一眼望不尽的绿色。有的大白菜已经包心儿,那可是菜地里数一数二的菜头。
有的品种个头不高,芯里颜色发黄,看上去白菜嫩生生的,凉拌肯定很好。
有的个头细高,墨绿颜色,看上去可以炖着吃,说是浑汤。
有的白菜已经被主人用绳子把捆得严严实实,一方面保暖,一方面也便于包心儿。
地里红色的水萝卜个头最大,居然像一个胖胖的小娃娃端坐在土里,头顶上顶着绿色的樱子。
胡萝卜的旺盛只在在樱子上,根本看不到萝卜的,但是一看这些浓郁的绿色萝卜樱子,就可以猜测地下的红萝卜也一定长势喜人。
还有一些韭菜,本来已经长得够了一茬,可是因为寒冬到来,人们留着这一茬不割,以待来年春天第一茬长势更旺盛。如果现在割了,恐怕明年春天的头茬韭菜就会赖儿吧唧不成样子。蓄势待发,积蓄今冬的势,以待明年春天的发。
红扁豆长势很喜人,它是秋天天冷了才结果,且越冷越结。这些胖胖的紫色扁豆,它们不容易老去,而且果肉很厚,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蔬菜。
如今,农村一改往日满当街的柴火乱糟糟,都是干干净净的,不远就有垃圾箱。家家户户都告别了自家的机井,有了自来水,且从胡同的架设的管道看,每家每户都通了燃气,除了做饭,还可以通过烧燃气来取暖。这些,都是之前所不敢想的。
今年秋收季节雨水过多,致使玉米地浸泡在水中多日,大多数玉米都是人们用肩膀扛出来的,所以这些玉米都是人们用自己的力气扛出来的,如果算人工的话,这玉米价格应该很高。
看到满当街的棒子站子,或在房前,或在房顶,一囤囤的金黄玉米,感觉这才是乡村亲切的记忆。铁丝网或铁架子支起了简易粮囤,顶上盖着塑料布,让人们心里感觉到满满的安全感,“囤里有粮,心里不慌”。
看到一处非常干净的院落,柴火垛苫蔽成丘,木材理得很顺,而且还养了两只硕大的白毛红冠大公鸡,房门旁边还种了几株菊花,这个小院子是危房改造试点户,是给孤寡老人盖的。这里面一定有个非常干净利落的人,所以才把小院子收拾得这样好这样美。
一垛一垛的粮食给了我非常美好的亲切记忆。
村子里有古老的大门,有门楣,闸板,古老的门牌儿,这些仿佛勾起了旧日的记忆:“我们都曾坐在闸板上玩过呢”,儿时的记忆瞬间复活了。不看到这些老物件,长期住在水泥森林的人,儿时已经成为尘封的往事。
当街看到两处野花,一株是人们将花和尖辣椒种在破的浅缸里,玫红色的花瓣儿在绿色的叶子中间隐约出现,给这个萧瑟的秋天以勃勃生机。原来,秋天除了菊花外,还有它。它可是一年三季都能开花的呀。
漫步村边,地里还有收割玉米的人。枯死的玉米秸秆立在地里,但剥开的玉米还是金黄的。现在是倒出玉米秸秆,先把棒子秸秆一捆一捆抱到地排车上,再用人力把他拉出来,再旋耕犁地,再播种小麦,可,这已经误了农时了呀?也看到旋耕起来的土地,还没有播种,这些地是不是当作春地,来年春天再种?
看到了两家有非常多的机械,真是应了那句话“为家人家过日子,什么家什儿都得有”,不过,后来想,他肯定不是只自用,应该也是为了经营,比如帮人干活,按时收费。
就像家里有个火磨坊,手等着就能磨好玉米面,不是为了自用方便,最初就是为了推磨挣钱的。
有大型机械的,估计都是经营为先,顺便自用。
有一片玉米地,至今还能看到地里亮亮的水,这块玉米地,恐怕今年冬天什么都种不上了。听说这里原本是一个坑,人们为了多种些土地,在这坑里也种上了玉米,结果今年赶上了水灾年,没了收成。
祭祖的仪式是沉默的,庄重的,几辈人恭恭敬敬的焚烧香纸,添坟,磕头跪拜。祭祖的儿女回老家,也算是一个大家族的人获得一次会面的机会。
好在今天的天还算好,没有风,天也比较亮。顾忌到明天下雨,后面的晴天又不是周末,大家不好聚齐,所以就紧着周末回了老家,也让孩子们回乡祭祖成为习惯。三四代、十多口子人确实不好聚齐,大概都谨遵这样民俗传统,既能一起祭拜,也能很好传承。所以,牵儿带女,扶老携幼,一起回家祭祖。先祖们看到儿孙的团结和孝顺,也应该是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