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理想是凡尔赛,处处被打上滤镜的色彩;有人说,理想是乌托邦,无法实现的镜花水月;还有人说,理想是一种想象,将完美镜像投射在现实生活里。
理想是什么,并没有标准答案。关于理想,我最近有些感触。源自近来超火的“土猪供大白菜”概念。
事情是这样子的:衡水中学的张锡峰同学在《超级演说家正青春》的一句演讲词引发了很多争议,原话是“我就是一直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演讲中张同学提及了和同学们一起谈理想的热血画面,但他的理想究竟如何,语焉不详。
我以为,这就是引发争议的根源:这段略显中二的演讲立意不够,明明通篇谈的是普通人的愿望,诸如守护自己所爱的人,改变自己命运,却有冠上“理想”的大帽子的嫌疑。
更别说用戏虐的口吻说出了那句石破天惊的“拱大白菜”的言论,很难不引发舆论攻击:读书之人,苦读数年,一旦出头,为的就是鬼哭狼嚎拼命考个大学进城,然后泡个城市的女孩?这样的理想未免太肤浅了罢。
要知道,百年前的课堂上,年仅12岁的周恩来,小小的少年郎就铿锵有力地说出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为了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把一生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曾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舍杏林,入文坛,一腔热血寄于笔杆,他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写小说,出杂文集,悲悯又犀利的笔触只为了唤醒国人,拯救国家。
1960年,经历过大饥荒的袁隆平下定决心,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终身的志向:一定要让所有的中国人吃上饱饭!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90岁的高龄还奔走在田间地头,一颗赤子之心只为了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
1957年到2000年,抱着报国救人的信念,从无疫苗可用倒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一路跋涉,一生做一事,只为让中国儿童不再忍受小儿麻痹症的苦痛。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斗志,克服恶劣的天气和环境,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只因他们恪守一个念头:不将树苗种活就绝不下坝!......
2008以来,她帮助1804个差点辍学的贫困女孩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功将她们送入大学的校门。她就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校长,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几乎透支自己生命的工作强度,只为了一个信念:托举贫困山区女孩的梦想和未来!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丰满的人生,道出了一个道理:
不随波逐流,不唯唯诺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一生只做一件事,不失为理想一桩。
这些人,有的被镌刻成为历史上熠熠生辉伟大的名字,而有些人,平凡地不为人知。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群人满怀理想,背负着自己的使命,用热血书写奇迹。
小时候老师布置写作文,绕不开的一个题目就是《我的理想》。少年们大多意气风发地写下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宇航员等的豪情壮志。
我当然也不例外,年少的我理想也曾用稚嫩的口吻写下了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回想起来不禁莞尔。
时光荏苒,时隔多年,虽然不能成名成家,但机缘巧合之下我又重新提笔写文,也是一件幸事。
我突然悟到,理想,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守好自己的那寸土地,那方梦想,无愧于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来自文字的力量,我想传递给你,给他/她,给自己。让传递的善意驱散现实的阴霾,让彼此之间心底的光芒交相辉映——这就是我的理想。
我的理想也许有点傻气,有点不切实际,却也有点小小的倔强。
理想的另外一层含义,也许就是责任的担当,信仰的模样。
苛问自己的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不顾时代浪潮,不顾他人言语,不顾世俗评价,立德无言,无问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