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人都在围城中。
是这样吗?
有人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方鸿渐一样浑水摸鱼;有人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方鸿渐一样自恃才高;有人说……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可在我看来却并不能是推翻我们面临围城困境的例证。
从我个人的理解,“围城”面向的并非一种特定的方鸿渐式人群,赵辛楣式、曹元朗式、汪处厚式人群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人群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而小说只是选取了几个典型来体现“围城”。
从书中看,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后争吵不断,固然不好。可曹元朗呢?娶了苏文纨这样高傲的女人,婚后又有多少外人不知道的矛盾?汪处厚的太太跟赵辛楣夜里散步,她还会和谁一起散步?即使是赵辛楣,婚后难保不会有冲突吗?
书中孙柔嘉一段话很触动我:“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人家看方鸿渐又客气,又有耐心,不知道我受你多少气。”
许多家庭看似美满幸福、和和气气,有没有可能都是伪装出来的呢?在外人面前谦恭有礼,回了家面对家人便十分不耐烦,我们在生活中没有遇见过吗?(不否认真的有家庭从来没有过争吵,但毕竟是少数)
既然如此,许多家庭的争执浮于表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家庭的争执藏在下面,我们可以猜到。
是不是可以说,人人都在围城中了?
此外,还想讨论另一个问题。
乍一看《围城》所写的是人人都困于婚姻的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
但是,这“围城”是否能引申出别的意思?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围城,大的围城套着小的围城。
比如我,小学的面临的是考好初中的围城,初中面临的是考好高中的围城,高中面临的是考好大学的围城,之后还有工作、结婚、育儿、养老等一系列围城。我个人认为,婚姻只是这些围城中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困在不同的围城,许多人却都有相似的选择。
上学时,学习不是十分努力,考了个普通大学,找了个普通工作。
工作时,只求钱多事少离家近,安稳一辈子便可。
结婚后,不知为何心境变化了许多,家中争吵、麻烦不断。
生子后,补习班、教辅、思想教育一系列的安排。
迟暮时,只求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就这样,大城套着小城,后一城套着前一城。
到了人生尽头,从名为出生的那一座城开始一座一座地跨,已然站在了最外面的一片荒野:除了自己跨过的城,还有许多其他不同方向的城,那些城有的比自己跨过的破败,有的比自己跨过的繁华,有的和自己跨过的差不多。
你开始想象,如果当时我怎样怎样,会不会是从另一个更合适的方向跨过一座座城?是否会收获更多,损失更少?
诚然,我们不得不跨过许多城,最终将走向同一个终点。
但是,我觉得,我们既然幸而在人世间走一遭,为什么不少留下些遗憾,多一些美好的回忆?
人活着就是奔着死去的,活着不过是积攒点回忆。这回忆可能是泛着茉莉花香的,也可能是散着鲍鱼之臭的,也可能是没什么味道,平平无奇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当时不能努努力,多生产一些肥料,用心浇灌我们的回忆,在我们走到终点的时候,回望来路,是一片无悔的芳香而不是一滩推诿、懒惰的烂泥?
假如方鸿渐在外国好好读书,回来后唐小姐是否不会走?在三闾大学是否能当上教授?是不是也不会得到赵辛楣“全无用处”的评价?
假如我们在学生时代好好念书,在工作中把握机会,在结婚后训练情绪、尊敬对方,是不是,我们的人生会有不同?我们此后的人生轨迹会有不同?
的确,我认为应当顺其自然,不要太纠结于一件事,非要逼迫自己变得多么多么完美。
但是,你在可以好好学习的时候打游戏,有好工作机会的时候想轻松放弃,结婚后对伴侣态度甚至不如外人,我不认为这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应该是我尽了自己的力,最终不管有没有达成我的目的,我是不后悔的。比如我在高中,努力过了,(不是“假勤奋”)但高考失利,与理想学校失之交臂,这我不会后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听天由命。
总之,在我看来,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围城不假,而且这围城是不可打破的,是必须经过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度过围城的方式。
希望我们每个人到了尽头回望出城的路时,路上能多些芳香,少些渍脏。
就酱。
(纯个人意见,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