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完了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代表作《情人》。再一次体会到了经典的作品就是百读不厌的。这一次读《情人》,跟第一次读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读,觉得很乏味,语言很不流畅,里面的人物都神经兮兮的样子,完全体会不到作者的感情。
再读《情人》,是在回家的火车上,是那种老旧的绿皮火车,车速不快,车厢里人也不多。我坐在靠窗的位置打开了这本书。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容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开篇的这段话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不由自主地放慢了阅读速度,细细品味着。
最爱故事的情节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据说这是杜拉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写的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十五岁半的她,在回学校的渡轮上邂逅了一个富有的中国男人,然后,他们相爱,他们分离。他们的相爱就如他们的分离一样,是注定要发生的。那个十五岁半的小姑娘是早就明白这一切的,在渡轮上,她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她就什么都知道了。二十七岁的他,中国富商的独子,他爱她,他不能不爱她,就如他不能不听他父亲的话,绝对不能娶一个白人女子为妻。
所以,他们在堤岸的公寓里相爱,爱得热烈,爱得悲壮。他们在码头分离,分得理所应当,分得绝望动人。
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作者写她的家庭,她的比较畸形的家庭。贫穷绝望的母亲,耗尽一辈子的心力和财力宠溺着她寄生虫一般的大儿子。在清扫屋子的时候,因为漫进屋里的带有肥皂香味的水而变得快乐起来。对她来说,生活太难了,这么一点点的快乐都像是肥皂泡沫一样,存在过,却转瞬即逝。
她的大哥,十足的流氓,一辈子活在她母亲的庇护之中。赌博,偷盗,欺骗,对亲人疏离,冷漠,这样的人来世间走一趟,他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证明,有一种人的确跟可以被称之为垃圾人,跟他毫无道理可言,他咎由自取,也连累别人,遇见这样的人,最好最省心的办法就是离他远一点,再远一点。
作者的小哥哥,她爱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那么爱他,直到收到他死去的消息,她才发现她爱他爱到也想去死。因为小哥哥的死,作者想到了死与不死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死与不朽的问题。鲁迅先生曾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经历亲人的死亡,是可以快速催人成长的,感觉到生命的无常,人就变得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也变得宽容,在生命与死亡面前,有真的有多少事情值得去计较呢?
作者,一个早熟敏感的青春期少女,生长在一个家庭成员关系极度疏离冷漠的原生家庭,她的早熟让她有一种做自己的倔强和能够窥探自己命运的自信。她对她堤岸的情人,她对她的母亲和小哥哥是爱的,所以她才会在与情人第一次约会的公寓,因为想到母亲的贫穷和绝望而痛哭,会因为小哥哥的死而觉得自己和他一样已经是死去了的。她对她堤岸的情人是爱的,所以,在前往法国的轮船上,因为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少年的跳海自杀,她一直在哭,她觉得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彷佛也是自杀了,那是她自己痛得无可安放的一颗心在寻找解脱。
后来,那个堤岸的情人,和家里早已经给他选定好的女人结婚。
而那个白人少女,在许多年中,经历战争,结婚,离婚,生孩子,写作。
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妻来到她在的城市,他给她打电话,他说,是我。她说,是我,你好。他对她说了很多,他说,他一直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将爱她一直到死。
这就是结局了。这也是一个女人的一段充满爱与痛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