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2008年,一晃八年过去了。
现在回想,高中时代的我算属于那种比较招人记恨的那类人,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多,但幸亏学习效率高,每一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差。
记得我真正发觉自己马上要高考了是在高考倒计时一百天宣誓之后。那时,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私立高中,追求的是升学率。当时我成绩还比较好的,在学生会也活动的比较频繁,当时带领全体高三学子宣誓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
誓词早已忘记了,留在记忆中的是举着右手在国旗下,最后夹在学校展板里面的那张彩色照片。
那是我拼命为高考做准备的开始,学生会的职务辞了,每天醒来就是学习,吃饭一般控制在十五分钟以内,课间休息除了去卫生间都是在座位上学习,午睡最多半个小时,晚上熬夜不多,一般都是十点前睡觉。
周末是没有的,那会两周回家一次,当时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我也就无家可归,就在学校呆着,最远的距离是学校对面的小超市。除了临近高考那次40度的高烧,在学校对面小诊所打了一天点滴,依旧不退烧,傍晚时分班主任过去把诊所大夫臭骂一顿后转到了另外一家诊所,距离学校两公里左右,第二天烧退了,继续学习模式。
每天都在充实忙碌中度过,时间过的飞快,期间进行了三次高考模拟,成绩都比较稳定,除了语文成绩依旧不好,其他学科都属于优秀水平。
随着高考的临近并没有太多的考前焦虑,每天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最后是以比较平和的心态走进考场的。
上午语文,作文围绕汶川地震,没有跑题。下午数学题目非常难,据说那年平均成绩是72分(满分150分),但当时我想的是这些题目我都不会别人肯定也不会,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同考场的祥子没有做好,他出来就哭着说他要复读,最终他真的复读了。第二天上午英语原本就是我的强项,正常发挥,下午文综也没太大的出入。
考试结束后我就直接去轮滑了,那是我高中最喜欢的娱乐之一,但技术一直不怎么好就是纯粹的锻炼身体,也是压抑百天后的全身释放。
紧接着是估分、报志愿、等真实成绩公布,最后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的那一刻高中生活算真正的结束了。
参加高考那年河南考生98.8万人,是历史上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很不幸的是我要和那么多人争抢过独木桥,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挤下来,顺利的通过了。
今年高考前,河南各地有一些游行,口号大概是给河南考生公平之类的,说河南考生多,录取的人数和分数线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然而真的有公平可言吗?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高考似乎是最好的唯一的出路。虽然这条路越来越封闭,但那是一线光芒,留给用心刻苦学习的孩子的最后希望。
纵使高考制度有太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目前来说那是筛选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与其抱怨不公,不如自我努力。高考意义重大,但也仅仅是众多人生路中的一个,它远远不值得用生命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