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师是我的恩师,她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是她将我领入文学的殿堂,使我遨游书海,也让我将文学作为了人生的目标与信仰,并一生都为之奋斗。
那应该是2012年的9月1日吧,我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来到了远近闻名的第十一中学。开学的第一天,人很多,父母们亲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将他们由小学送入中学,结束他们的童年,使他们迈向青春岁月,走向人生的一个新的时期。
我也在父母的陪伴下,进入了学校。这是一所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的中学,我将在此度过我的整个青春岁月,并留下我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永恒的记忆,随着母校的人和事,将伴随我的一生。但这是我毕业后才明白的。
学校由两栋教学楼,一个巨大的操场,一座食堂和若干所学生宿舍组成。教学楼不算高,但显得无比的广阔,我不知道用这个词是否恰当,但现在的我认为,它真的是无比广阔,因为它包含着每一位学生的青春的求学岁月,它里面的每一间教室,以及教室里的每一块黑板,每一张桌椅板凳,都有学生们留下的生活印记。以致于即使多年以后,学校的一部分教学楼已经搬迁,但我还是忍不住常去看望它的旧址,缅怀那些逝去的时光。
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该进入正题了。我将写下我的恩师——杨老师,她和我们之间的故事。
杨老师,本名杨莉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叫她三姐,因为她是她们家中的第三位孩子。但我依旧称作杨老师,或许是因为不习惯吧,孩子们叫她三姐,是为了突出她的亲切近人,而我称她为杨老师,是因为她是一位真正的老师,是学生们精神上的导师,是他们处在困苦的心灵上的抚慰者,她因材施教,希望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一位有价值的人,或一位真正幸福的人。这在我看来,显得无比崇高,因其崇高,我将一生尊其为恩师。
开学报道的第一天,我来到学校进入教室,我所在的班级是第10班,在当时被叫做初一10班,后来则会因年级的升高而被称作初二10班、初三10班,但其实还有一个不会改变的名字——初2015级10班。10班,多么亲切的名字,因为我将在这个班级,在杨老师的陪伴下,在同学们的友谊中,度过一段充满着激情、欢笑以及也带着困难、迷茫的岁月。这段岁月,就是青春。
我依然记得杨老师当时留了一头短发,似乎是穿着普通的外套,但显得年轻而充满活力,我和其他同学按着顺序进入教室,坐上位置,等着领教材,发放书籍。之后的日子,似乎很普通,学习,考试,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接下来仿佛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像星光照亮黑夜一样,杨老师的语文课照亮了我们日渐枯燥的生活。
在语文课上,杨老师旁征博引,她讲到鲁迅,会说鲁迅的文章,是在人生进去中年以后,就会越来越喜欢,因为他的透辟的、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品,无一不启发着人们日渐麻木的内心,给人以巨大的触动。因为杨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大量的阅读鲁迅的作品,并以之为标榜,我取下一个笔名,叫做鲁于,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课堂上,杨老师还会讲起课文的作者的逸事,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课堂之外的大门。
当时,我家的经济条件很贫困,杨老师便常常关注着我,她为我讲解不懂的习题,帮助我申请贫困补助,她希望我能够好好学习,为家里减轻负担。可我当时竟由起初的发奋学习,勤奋向上,渐渐地变得孤独、傲慢,或许是青春期心理的反叛,我对于学习不再认真,成绩也开始逐渐下滑这一切杨老师都看在心里,她为了使我振奋起来,多次跟我促膝长谈,但我依旧不改,她只好当众在课堂上批评我,希望能以此惊醒我,可我竟如木偶一般,不为所动。现在的我回想当初,是感到多么的惭愧,一位如此高尚的老师的良苦用心,我竟不曾理会,我真是太糊涂了!
后来到了初三,临近毕业,大家的心开始浮躁起来,有人翘课,有人逃学,有人开始觉得读书无用,在这危机时刻,杨老师依旧每天耐心地陪伴着我们,用她的话说:“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陪伴,陪伴你们度过这最后的初中岁月。”陪伴,多么好的一个词呀,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在陪伴中实现,杨老师就像一位母亲一样,陪伴着她的孩子们,度过最后的青春岁月,这是多么使人感到温暖的画面呀!
毕业了,杨老师给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亲自手写了一封书信,信里是她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怀和期望,现在还有几位老师能够做到呢?五十余封信,五十余个从最初的稚嫩的面孔成长为神态各异的少年少女们,我相信,这每一封信,它的收信人都将好好保存,因为里面是一位近乎于母亲般的老师的爱。
时光一次次的流逝,转眼距离初中毕业将近六年了,可我仍清晰地记得那些岁月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困苦,还是欢乐,都因有杨老师的陪伴而变得无比美好。在此,我也祝愿我的恩师,以她的温柔的心,永远温情地生活在这世间,给这世间带来温暖。
我爱您,杨老师,我永远的恩师!
——二零二一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