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晚上,得上辅导班学习,其实我有点畏惧,我说:“很辛苦,不太想去呀!”大娃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稚气中带着一份力量。为娘我不能再怂啊,高高兴兴去学习了!
我同事玲姐给她班参加优秀素质学习班中的“后进生”做思想工作,那个女生哭着说她妈妈怪她考的倒数,玲姐开导她“你不要退缩,你参加这类的学习,虽败犹荣……”做为听者,我都很激动,我说你有这么好的老师多幸福,我都很受益。玲姐接着给那学生家长打电话,批评不鼓励反拉后腿的行为,并且指出,“学习的路途很长,难道考不上大学就都不用学习了吗?不是名次,是在这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她放下电话后,我说你怎么不说说我的学习呢?她说“你不用说,这段时间你很用功,我都很佩服。”对面老姐就接着说“要讲学习,谁都没有她上劲!”我诚恳说“没有,只是表面罢了。”
晚自习上,我坐在一个需要督促才会学习的聪明学生身边,学生们预习新课,我做题,受启发,就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感觉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举个例子说。”很多学生先是迟疑,继而纷纷说“感觉到了”,可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原因却令人不太满意。如“那次作业没写完,老师没有惩罚我,让我再补上就行了”我认为应该是指向学生自身发展有益的体检,才是爱的。可是学生们说不出来。唉!都让我打结。现在思考,当时应该再进行深入引导,“你对作业没完成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坐在我身边的学生觉悟高,谈自己的思想意志不坚定时,是我一番谈话把他引导到用心学习的路上了。
晚自习进行中,身边学生一边对照书,一边看我,如此几次,我说“怎么了?”“老师,俺看你比居里夫人还好看呢!”一句话说的我都笑了。居里夫人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怎么可比?可能在学生眼里,我比科学家更亲近一点吧!
大娃昨天考了语文第一名,让我喜笑颜开,可是又让我觉得是一种偶然,说不定下次又考个倒数。我在操场揽着他一边走,一边想看他的思想层次就再问:“你这回考的这么好啊?”“哎呀,三次才两次第一,妈妈那时回回第一(其实那是他认为的)那次数学还是倒第一,加起来前十名还未必,不能骄傲啊!”然后就蹭蹭跳跳调皮地吆喝起来了“我要考全班第一,全校第一!”真是敢想,这点真随我。
那天,我做阅读题,文字中有一位上四年清华大学的学生谈寅恪教授对他的熏陶与教导,令我很向往。和对面大姐说,她说“你又想去上啊?你要去学习一年,回来就不一样了。不过不现实,你还是把儿子送清华大学去吧!”那几个小时,我都沉浸在清华大学的向往里。觉得考小学老师都不太想考了,就是特别想去清华大学读书受教育,有点受不了现在的低级。中午送儿子,我蠢蠢欲动的说,“不知道考清华大学得多少分啊?”我边问边揣测与之距离。“可能得六七百分吧,妈妈,你想上清华大学啊?”我回答说“是!”儿子说“还是交给我和暖暖实现吧!”接着又嘟嘟说了与之关联的话我记不清了。他自己说的,并不是我强加的,想象未来光明之路,我很憧憬。我终于又切换到现实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