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由于劳动力增加、资本存量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大多数年份真实GDP每年增长。
某一些年份经济经历紧缩而不是增长,企业无法把物品都卖出,消减生产,工人解雇失业增加,这一时期称为衰退,严重会萧条
23.1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的(经济中的波动称为经济周期)
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但幅度并不相同)
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3.2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理论(货币中性论)描述了长期世界,但并没有描述短期世界
短期内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相互影响
总需求: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名义变量)下,家庭、企业、政府、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总供给: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下,企业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真实变量)
与微观经济里模型的区别:无法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冰淇淋贵了就去买巧克力)
23.3 总需求曲线
向左下原因 —— 若物价水平下降: Y = C + I + G + NX
1.消费者更富有了,刺激了消费品的需求 (C角度)
2.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品需求 (I角度)
3.外汇下降,出口增多了 (NX角度)
使得曲线移动的原因,也从:C、I、G、NX 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24.4 总供给曲线
与总需求曲线一直向右下方倾斜不同,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中:
决定生产的是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与物价总水平无关。
货币肯定是越发越多的,总需求曲线向上移;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最终结果就是 ==> 产量不断增加,物价水平不断上升
短期中:
当经济中的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了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供给量就背离了长期水平或自然水平。
向下倾斜原因:
粘性工资、粘性价格、错觉理论 均是短期内的变化与波动
引起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预期物价水平
23.5 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短期内引起产量波动;长期时影响物价总水平,但不影响产量。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能够潜在减缓波动严重性(迅速使得需求曲线拉回来)
总供给移动的影响:总供给向左移动引起滞胀——衰退(产量减小)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
工资与物价螺旋上升
影响总需求的决策者可以潜在减缓波动严重性,代价是加剧通货膨胀(物价持续高水平)
第2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24.1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物价水平上升,增加了货币的需求,提高了贷币市场的利率,减少了投资,从而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决策者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或减税可以使得总需求向右移动
24.2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政府购买或税收可能大于或者小于财政变动
乘数效应扩大了对总需求的影响(政府购买,消费者有多的钱也进行购买,需求增加);挤出效应减小了对总需求的影响(政府购买,消费者钱多,政府提高利率想把钱吸回来,投资减小,总需求下降)
第2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25.1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同时带来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但这种负相关是短期的,长期的失业量与通货膨胀无关。(货币中性论)
25.2 供给的冲击
当总供给出现不利的影响时,菲利普斯曲线也会移动,即更高的通胀和更低的就业率
25.3 理性预期
当政府通过收紧货币降低通货膨胀时,产量也随之受影响减小,但如果人们有一个理性的预期,这个损失的产量也许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这部分讲解了总需求和总供给受影响的因素,以及短期和长期的趋势变化。其中政府部分更多是调控总需求(C, I, G, NX)来使得达到合意的生产量,随着变动的有可能是以高物价为代价。调节方式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管什么调节会影响到通货膨胀与短期失业量,需要决策者进行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