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只说一次,反复强调只是为了蒙蔽大家的眼睛混淆视听,这样一来别人由知道这个消息变成了共情,以至于到后来的可怜。就拿祥林嫂为例,可能她的确不知道冬天会有狼。但她给人反复强调冬天没有狼,是一种偷换概念。为了让周围的人进一步思想加工为:你不知道冬天有狼,孩子的死和你无关。祥林嫂是一个悲剧的典型人物角色,鲁迅先生虚构的祥林嫂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模式,受害者模式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反复强调,掩盖事实本身以达到让社会给于同情和理解,这样一来就会冲淡自己犯下错误的内疚感和创伤感。甚至可以唤起一部分对“施暴者”群起而攻之,这是一种心里极度扭曲的状态。
这种行事风格往往在“弱势群体”上,他们善于切换自己的角色。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把切换到弱势的角色,来保全自己的自卫方法。把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变得很低,来博取众人对于自己的怜悯之情。每个人都有对于安全的需求,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着,掌控并构筑着自己的防御堡垒。其实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自己向别人敞开自己。一些天才们因为太过执拗而忽视了这一点,弱势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怜悯。
光是靠喋喋不休的解释,或者关于“恢复过来,继续走下去”的陈词滥调,不会让你接近目标的主观世界,这样就不会减少痛楚或苦难。况且,承受苦痛的人甚至不要听他们倾诉的人帮忙解决任何问题,至少暂时还不需要。他们可能只是要一个人知道他们的经历。所有的澄清和抱怨都是把问题的责任推向外部因素,归因看似在找自己的原因,其实只是没有把责任推向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种更庞大的系统或不可抗逆的力量,比如命运,性别,时代,国家,体制等。其实是一种比把责任归因到别人身上更隐蔽的撇清自己责任的方式。
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承担责任,无外乎还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只一个受害者,真正敢于承担责任本身是不需要说自己肩负了多重的责任。承担责任在没有一个很强大的心理状态下是非常艰难的,与其自己承受不如让周围的人均摊一下。这种均摊不是把责任细分,而是引起更多人对于自己无奈的共情。因为共情会麻痹痛苦,抱怨、归因于模糊的概念很容易。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你的无辜,你唯一逃避不了的现实的责任还需要自己来扛。
澄清时为了看清事实,喋喋不休的澄清只会浑浊了事实。围观的人由最初的同情,变成了不屑一顾。当自身不够强大的时候,澄清是一种手段。可是也会面临着风险,毕竟一个人越在意什么越想去维护什么。这些解释的理由是蒙蔽真相的遮羞布,试图通过不断的解释来穿上更多的衣服。到头来只会成为皇帝的新装,但凡有教养的人都不会轻易拆穿,因为具有同情心是一种美德。
有些人就是无法和别人面对自己的经历,他们虽然知道自己遭遇的根本原因,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选择用一种反复解释的方法,将别人的对他的评判引入另外一种道德的层次中。这样那个既能保全自己看是一尘不染的境遇,又能更好地把责任推向组织或者个人。解释的话语不宜过多,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解释是一种加了否定词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