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天的这本共读书《这不是你的错》只是寥寥翻了几页,我的内心就被深深的戳到了。哪些不愿被想起的回忆开始一点点涌上心头。
我有一个谈不上幸福,但也谈不上不幸的家庭。我家有5个孩子,我是老二,就像《请回答1988》中的德善,是哪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老二。我比得善还要惨一点,刚出生就因为计划生育特别严,小小就被爸妈送到姥姥家寄养,
记忆中自己在7岁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妈妈,强迫从姥姥家带回自己家的时候,具体的我已经忘记了,但是老人总是聊起时说我哭的多凶多凶。
刚到自己家时总是被妹妹各种打各种欺负,摔破一个碗要偷偷藏起来,但还是被妈妈发现了,挨了一个暑假的骂。只记得我小到大我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的日子屈指可数,
高考报志愿,姐姐妹妹都不愿意听爸爸的意见,到我了,我为了不让爸爸生气就听话报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师范专业。
直至现在我和爸妈之间的关系是那种亲密但是疏离的感觉。很多时候,我好羡慕那些随意和妈妈互怼,母女互相生气吵架的孩子。我和父母之间总是客气而不失礼貌。
有一段时间我无意中知道我大学的生活费只是妹妹的一半的时候,我曾多次不停的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他们是我这一生最亲的人。这样的疑问曾一度使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我特别渴望那种父母对孩子毫无保留和无私的爱。所以我在恋爱中几乎就是疯狂的爱另一半,自以为的对他好,无时无刻的依赖他,即使恋爱对象各方面都没有我优秀时,我还是会自卑和自我怀疑。在曾经很久的时间里。我甚至每天都要问我男朋友:你爱我吗?
直到我和前男友分手的时候,他告诉我,我这不是爱是自私。
当时我看了一本书,才知道自己是典型的焦虑依恋人格。才知道这都是与母亲依恋关系不健康造成的。
我开始看相关的书,找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开始不停的暗示和告诉自己,我在慢慢的改变中,就像那本书中说到的你要用小刀一点一点的切掉原来哪些依赖,塑造全新的自己。我在痛苦中慢慢成长。
30岁了,人生的前3分之一父母的无私的爱让你勇敢、独立的探索这个世界,后面的人生不期望从任何人身上获得这种无私的爱,只有自己对自己的爱才是自己让自己勇敢生活的底气。
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30岁前你的原生家庭塑造了你,30岁之后,你就成了别人的原生家庭。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这不是你的错,要永远爱自己,愿你温暖勇敢,不舍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