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学校社团的QQ群一直没退,半年来潜水窥屏,常常瞥到我们当初经历过、学弟学妹们也紧随着步后尘的情境:大一新生入校,各种社团组织眼花缭乱向你招手,左边的喜欢右边的感兴趣,一口气报好几个,头一年满满当当,以无足轻重的身份跑来跑去参加大会小会,搬桌子写稿子一学期过去,回过头想想,发觉花费那么大精力干那么多事,什么都没干成,什么也没干明白,可每日又的确忙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于是不禁怀疑人生。
几个月前,我有机会参与一项我曾有相关经验但不十分享受的工作,不过作为职场新人,它是个抛头露面的好契机。面前有两条路:接受,能积累人气,很好地展示能力,潜在好处巨大,但下次类似工作很可能仍会落到我头上;拒绝,省时省力,为现在和未来省下大量自由时间。最终我拒绝了它,原因是我不愿意为不热爱的事情牺牲精力,很多事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停手,况且它似乎对今后从事的专业道路增益有限。
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人的生活状态,或许你也是其中一员。他们从早到晚忙了整天,片刻不得闲,别提年初给自己订下的新年计划,就连坐下来喘口气都显得弥足珍贵,晚上睡前回顾却觉得印记全无,也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也不明白给谁忙的,第二天起床又昏昏沉沉地走老路,不晓得何时是个解脱。
时刻挣扎于信息洪流的漩涡,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需要做出的选择,人被事刀指着脖子挟持,遁地无门。
“更少,但更好”,旨在帮助人们改善过度繁忙的现状,同时保证乃至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精要主义》一书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精要主义》认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搞定一切,不肯放过每个机会,而忽略嘈杂的声音中实际上最为重要的那个。这是人们力不从心的原因。怎样才能实现更少更好的目标,成为所谓的“精要主义者”?需要从这三步入手。
· 01 探索 ·
随着生活变得丰富,选择的数量也成几何倍数增长。总有大批选项在眼前飘忽,每时每刻都在经历选择困难。
“非精要主义者”们面对选择,往往会不加甄别地囫囵吞枣,几乎想都不想地把所有事都应承下来,贪婪地想达成一切。而精要主义者不急着做出决定,他们会提前遍历所有选项,深入挖掘每个选项的潜在意义之后再做出选择,以保证精力投入到正确的方向。
· 02 排除 ·
选择之所以难,在于你不仅要排除看起来就很不好的选项,还不得不放弃那些足具诱惑力的答案。
一旦下定决心达成某事,就要拥有把其他干扰排除外在的勇气。干扰可能来自你定下的模糊不清的目标、身边人难以拒绝的请求、舍不得放弃的已经付出的努力、工作和生活以及自己和他人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
· 03 执行 ·
非精要主义者只顾着埋头苦干,直到问题出现不得不解决时才哭天抢地寻求抢救方案;精要主义者在执行前先设定一套执行体系,让每次执行变成自然而然的习惯性动作,直至顺畅无阻,它们包括:
·为任务留出充足的缓冲时间
·首先突破拖进度的“短板”
·重视每个微小的进步
·建立正确的执行常规
·专注并享受手头工作
只把工作做好远远不是成功,工作和生活达到平衡,实现个人贡献的最大值才应该是最终的追求;少问自己“我还能多要什么”,多问自己“我还能舍弃什么”。
《精要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成功学书籍,它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提供可行性颇高的具体实施方法,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常常遇到的难题。不过“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目标,取决于你能多大程度上真正践行精要主义。
最后,关于本书,读者可能会有些反感的地方是,作者像写议论文一样罗列许多杰出人物的事例,想说明他们成就的取得源自践行精要主义,可实际上是,成功总会有相交叉的共性,是作者根据杰出人物的经验总结提炼出精要主义,而不是成功人士因依照作者的准则行事而走向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