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笔一划皆是情;秋景,一字一句皆是意。秋,就是这么一个令人心醉的节气。
画室里,刘老师正指着静物台上的杯子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
用他的话来说,虽然是同一个物体,但形状就不同了,把头抬高一点,或者把眼放低一点,看这个杯子的轮廓都会有差异。
如果说刘老师让我深入这个角色,是给我一个鲜明尺度,那我所受的感动就是清楚的依据。我拿起笔,十分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根线条,每一个块的分寸和界限,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然后再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杯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有生命的整体。
画室的那一边,赵老师正在讲解:“不要盯着细节不放,要高瞻远瞩,大处着眼,才能抓住整体”。
这两位老师。如果说刘老师比较含蓄的话,那赵老师就是豪放了。
刘老师的画,横平竖直中透出清新淡雅,一种娴静,一种淡泊,一种豁达,往往还有一种夸张的结构和一种浓郁神秘的宁静之美。
而赵老师的画,强烈的笔触,跳跃的色彩,率真的表达,直抒胸中的喜怒哀乐,充满着阳刚之气。
一幅画就像一扇窗户,可以观察它的思想,可以观察它的内在精神。
画就是这么神奇,这么不可理喻。
画室里金夕和李一凡正在评论赵蒙的画。
“哇塞,梵高的风格”。金夕倒背着手。“嗯,还行,就是别茫然的照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充满感情的来对待画像”。
李一凡忙接过话题。“就像梵高,他的画就是充满激情的,他的色彩是在追求一种铜锣般响亮的乐感。而你看这儿色彩是不是平铺的?有点死板”?
赵蒙鸡啄米的点头。“哦,知道了,中国画讲究,奔放处不失规矩 ,精细处而不呆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望着窗外那微微闪光秋天的尘埃,心潮起伏,汹涌澎湃。
是啊,我们初出茅庐,我们是盲目,但是我们不保守,我们不忘民族的传统,不忘钻研国外大师们的技巧,我们基础是不行,但是我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画法,有自己的风格。
此刻,这无法抗拒的感动,使我感受到了从来未有过的一种心境,那便是,绘画艺术似不见峰的山,也是我立志攀登的山,在攀登的途中,我流血流汗,也许中途倒下,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