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约90亩,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
博物院始建于1933年,原名福建省立科学馆。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馆,2002年10月新馆建成,同时更名为福建博物院,拥有馆藏文物和各类标本2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4万件。设立有“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闽迹寻踪——福建考古成就展”、“闽海蔚蓝”、“恐龙世界”等基本陈列。
01 场馆概况
福建博物院坐落于西湖公园,由主馆、综合馆、自然馆、艺术馆等建筑,以及古堞斜阳、金鳞小苑等景观组成。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15个展厅,一层、二层各6个展厅,三层3个展厅,其中有包括“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福建古代外销瓷”、“福建戏曲大观”、“工艺藏珍”、“馆藏书画精品陈列”、“恐龙世界”等基本陈列展厅和临时展厅。
02 基本陈列
福建古代文明
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跨越数十万年的苍茫山海,以雄浑的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展览以时代发展为纵贯线,全面展示福建从远古到周、秦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几十万年的历程。展览分为《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六大部分,通过考古发现揭示历史之谜,辅以史籍介绍、绘图、场景复原、表格等力求真实还原福建各阶段历史。
第一部分“山海家园 闽之先民”
还原了石器时代福建原始先民的生活图景。从人们在旧石器时代与毒虫猛兽为伴、披荆斩棘的艰难生存,到新石器时代山海间古聚落的星罗棋布,原始农业、手工业等日趋成熟,古朴的陶器及渔猎、农业等生产工具折射出距今遥远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展厅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南海洋文化与牛鼻山为代表的闽北山区文化交相辉映,彩陶等文物作为重点展示。
第二部分“青铜辉映 礼乐初萌”
以介绍福建青铜时代的历史为主。这个时期,活跃在福建的“七闽”部族已出现在《周礼》等典籍的文字记载上,为中原所知。而考古发掘的众多遗址,则为观众揭开了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古老的青铜器、造型多样的陶器和原始青瓷,验证着福建文明之火的初萌。以“大铙之王”——建瓯出土青铜大铙(礼乐重器)及“越王剑之祖”浦城出土西周青铜剑为重点展示。
第三部分“越魂不灭 王族世家”
以闽越族人在秦汉之际立国近百年、称雄东南的历史为宏大背景。反映这个时期闽越国经济、文化、生活、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以万岁瓦当、龙纹大玉璧(祭天之玉)等具有王者气派的重要文物为重点展示。
第四部分“衣冠南渡 闽中隆兴”
跨越魏晋隋唐时期。在闽越国湮灭于历史的烽烟中后,福建地区更紧密地与中原融为一体。大批南下的移民改变了福建的族群构成,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因素。
第五部分“丝路云帆 海国雄风”
以福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宋元时期为背景。这一时期福建在海外贸易的推动下,百业兴旺、人才辈出,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宋代航海技术的先进、民间仕人的雅趣生活通过文物精品组合一一呈现。以黄升墓出土宋代丝绸宝库为展示重点。
第六部分“风云际会 东西交流”
涵盖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荟萃福建博物院众多馆藏瓷器珍品,五彩斑斓的釉色之光照亮了这一时期瓷器的外销之路。
闽迹踪寻(福建考古成就展)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依山面海,历史悠久,地下、水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数十年来,发现、发掘了数以千计的古遗址、古窑址、古墓群、古沉船,出土、出水了大量反映福建古代历史的文物精品,基本廓清了福建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填补了福建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近年来,考古探索的领域更突破了原有的界限,拓展到广阔的海洋,调查、发掘了一批水下遗存,“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水下考古科研基地之一。
福建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历年福建沿海水下考古工作中,发现了一批年代序列完整、内涵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并先后对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东山县冬古湾明末清初沉船、漳州半洋礁一号宋代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和重点调查,出水了一批重要文物。福建已成为我国水下考古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此场馆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参观。
闽海蔚蓝(自然馆)
“闽海蔚蓝”展览系统展示了福建作为沿海省份海洋资源的多样性,旨在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及生活家园的热爱,体验生物与人的和谐相处。
展览分为滩涂湿地、浅滩、海洋和互动区四个部分,共计展出各类标本、模型在内的展品约300余件,分别为参观者展示福建沿海湿地景观,抹香鲸、小鳁鲸骨架及模拟海洋世界等。
第一部分“湿地”
浅海、河口、滩涂、红树林及珊瑚礁组成的近海及海岸湿地,为福建省主要的和重点的湿地。
湿地保护区内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包括高等植物532种、脊椎动物鱼类298种、两栖类39种、爬行类78种、鸟类298种、哺乳动物38种等。其中部分属于国家I、II级保护物种。
第二部分“浅滩”
福建的一道浅滩发端于东南沿海的东山岛,向东延伸到海峡中部,再向东北,经澎湖列岛而后直至台湾西部。浅滩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该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有鲣、乌鲳、龙虾、斑节虾、草虾、石斑鱼、海胆、龙虾、鳗、黑珍珠贝、文蛤、乌贼等。
这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卧”在浅滩上的两只庞然大物。这是两具超大型的鲸骨架标本。一具是抹香鲸骨架,另外一具是布氏鲸骨架。展厅还展示了唐冠螺、鹦鹉螺、万宝螺、大法螺、海葵、海星以及各种虾类等千姿百态的动物标本。
第三部分“海洋”
在这里展示了中华鲟、蝠鲼、护士鲨、石斑鱼、巨骨舌鱼、比目鱼等各式各样的鱼类标本;玳瑁、绿蠵龟、太平洋丽龟等爬行动物类标本;儒艮、斑海豹等海洋兽类标本。
第四部分“互动区”
除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博物馆特别搭建了十余米长的大型抹香鲸互动体验屋, 腔内高达2米。观众可以从抹香鲸大张的嘴巴走进其肚子里,零距离认识抹香鲸的心脏、肺、肠、骨骼等内部构造。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