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的第14天了,我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变化一:生活中无聊的时刻越来越少,基本上消失了。
变化二:开始有意识的主动思考问题,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理解。
变化三:阅读更有效率,带着问题去阅读,更加有目的的阅读。
通过这些变化,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对写作的新思考。
1,你以为我是在写作吗?其实我是在思考
一般我的写作内容基本来自三个场景:工作、生活和阅读
工作中,当一个项目或一个任务处理开始、过程中、和结束的时候,我都会有意识的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方面已经写了一篇文章,只是暂时不便公开。一般我会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开始时:
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以前有没有人做过,做的怎么样?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我该从哪几点入手?
领导还有哪些没说清楚的地方?领导到底是想要什么?希望达成什么效果?
我去完成会有哪些困难?有哪些方法解决这些困难?
过程中:
进度是否在掌控中?能否达成预期效果?
有哪些地方还可以调整?
有没有什么是我没想到的?
结束后:
如果再做一遍,我会怎么做?
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这样去做?主要原因是什么?
那么每一件工作其实都是一篇文章,其中包含了故事的经过和我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也就是我的思考过程。
生活中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这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是思考。
比如说,你看到一点点奶茶为什么那么多人排队?生活着这么一个普通的现象会引发你哪些思考?也许很多人对买奶茶排队的现象司空见惯,也许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就会引发我的一系列思考。
比如,
一点点奶茶真的很好喝吗?
这家公司为什么做的这么好?
每天做这么多杯,他们的员工不累吗?
这么累还态度这么好,是怎么培训出来的?
这家店一年营业额多少钱,我去做一家会赚钱吗?
排队的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回去为了喝一杯奶茶去排队半小时呢?
用户的时间真的珍贵吗?如果是的话,这杯奶茶的价值其实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售价,这杯奶茶的价值到底包含了什么,难道是情怀、心情还是健康?
等等,
把这些问题想透了,一篇文章自然就出来了。
阅读就是和作者对话,一个人在书中不断的传递他的信息或观点。
对于这些观点,我可能接受或者不接受。
如果接受的话,这些观点会给我带来哪些启示?我会有哪些新的思考?
如果不接受的话,我能找出哪些证据去反驳?我会产生哪些新观点?
可以看出,如果阅读中常常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其实会更加高效。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读完了,你就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或许又了新的思考,写出来,就是文章。
2,思考好了,如何表达是个问题
思考好了只是第一步,不过是很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将你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写作就是通过文字(或者图表)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作者关于写作又一个很好的建议:
先直接明确清晰的抛出你的观点,让读者很快的就能抓到的要说什么。
然后在展开论述。
看到这个关于写作的观点时,我心里是认同的,因为我还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再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之前,就用它吧。
能让读者清晰的知道并理解我的观点总比让读者误读或者摸不着头脑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展开论证,至少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达,貌似写作的最后达到效果不就是这个吗?
3,鬼知道发出来后会发生什么?
都用了鬼知道这三个字了,说明我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文章发出来之后,只要自己不删除,可以认为他是永久存在了,不管活着还是失去,你的这些思想、观点、情绪就在那里,永远的在那里,你就是一个那样的人,一个ID,一个空间,一个世界,一个符号。
你向广袤的宇宙发出了一个信号,宣告了你这个小世界的诞生或存在。
说不定哪天,其他世界的人会来造访,发现你是同类。
虽然谁也不知道发出来后会发生什么?
不过,
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发生了的,那就是这个时候的你真的存在,不会随那具脆弱的肉体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