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阳光,爱是温暖,爱是幸福感滋生的土壤。孩子需要在无条件的爱里收获安全感。只有觉得安全,他才能放心地开始奇妙的生命旅程。
确保把爱的讯息传给孩子。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呢?
1.微笑表情
2.亲昵的身体接触
3.温柔的情绪
4.充满爱的语言
爱与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
溺爱的出发点是“管制、包办、批评”,而爱的出发点是“自由、宽容、欣赏”。溺爱,就像是“披着羊皮的大灰狼”,它披着“爱的外衣”,行使的却是“占有和控制”的权力。爱背后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和信任,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快乐的灵魂。
溺爱,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代替孩子去做他本来应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孩子能自己穿衣服了,还要帮他穿;孩子能自己吃饭了,家长还要喂他吃;等等。真正的爱,是抱着欣赏和宽容的态度,在生活中赋予孩子以下三种权利,还给孩子的童年足够的自由。
1.选择权
2.尝试权
3.犯错权
爱本身不是问题,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的爱才是有问题的。
家长要保持一致的爱。
父母对孩子必须保持一致有原则的爱,不能让孩子有怕的感觉,也不能让孩子觉得某一方更爱自己,自己可以在那一方面前更自在、更随意,甚至无法无天。
改变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调整步伐,从而达到在亲子教育上的步调一致呢?
1.维护夫妻感情
2.放下固执,共同学习
3.不要在孩子哪里“争宠”
稳定的爱的环境,才能带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过分黏人,“除了某某谁也不要”的现象,家长就要从以下3个方面反思自己,是否没有给小家伙提供一个最够稳定的爱的环境。
1.养育者成员的稳定
2.养育者情绪的稳定
3.生活环境的稳定
当心孩子有“找爱心理”。
孩子们在吸引大人注意的时候,心理的状态是:“我知道只有这么做,他们才会爱我。”让一个正处在天真烂漫时期的孩子用“心计”去获取甚至乞求爱,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家长应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避免孩子出现“找爱心理”,这样才能把天真和快乐还给他们。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2.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切忌偏心
3.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
4.关注孩子的变化
5.安排“特别时光”
三种父母相处模式,易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
1.一强一弱型
2.冷暴力型
3.冷嘲热讽型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第一站,没有和谐的夫妻关系,健康稳定的家庭结构就无从谈起。孩子是家庭这棵大树上爱的的果实,而夫妻之间的爱就想大树的根系,根如果枯萎,果实怎么可能饱满呢?
共读《儿童积极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