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治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治国之道。司马光认为:“臣闻致治之道无它,在三而已: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并没有其他复杂的方法,需要用心掌握这“三大法宝”就可以了。
首先是“官人”,也就是选人用人。为政之要在于得人,得人之要在于量能授官。“度才而授任,量能而任职”,各用其所长,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求全责备;官人之术有四: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
其次是信赏,做得好的要给予奖赏,有功则加赏。
第三是必罚,做得不好的要施加惩罚,无功则降黜,有罪则刑诛。
为此,司马光指出帝王之威福就在于赏功罚罪。“臣切以为政之要,惟在 于赏功、罚罪。赏不当功,则徼幸竞进;罚不当罪,则善良忧恐,乱之基也。”有功不赏,则必致有功者心寒。而无功亦赏,也会导致有功者心理不平衡,挫伤积极性。
《资治通鉴》卷一所载齐威王“封即墨烹阿”,就是一个“信赏必罚”的历史事件。战国周烈王六年(前370年),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管辖即墨,就“毁言日至”,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可是我派人视察即墨,见到的是土地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老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良好和民风淳正,边界也十分安宁。你的政绩这样好,为什么反会“毁言日至”呢?原来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因此,齐威王对即墨大夫大加赞赏,并“封之万家”。
不久,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任阿的地方长官,便“誉言日至”,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可是我派人视察阿,见到的是土地荒废,老百姓贫穷饥饿;昔日赵国攻我国土鄄,你见危不救,致使鄄被赵攻陷;卫国夺取了薛陵,你竟茫然无知。你的政绩如此糟糕,为什么却会“誉言日至”呢?原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来替你说好话!齐威王对阿大夫的行为十分气愤,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下令烹死阿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当时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司马光说:“农夫种地,种植耘除。王者治国,废赏刑诛。众而不治,其国无制。无制之国,其民作慝。”农夫种地,要会耕地、除草、施肥、收割等;同样,帝王治理天下,也要知道该如何赏罚刑诛,否则民乱而国不治。帝王掌握、运用赏罚之柄,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一是与众共之。“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重于所憎,必与一国之人同其好恶。是故古者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帝王要依法对臣下进行赏罚,要符合民心,要广纳群言,与众同其好恶,而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根据,如此,帝王赏功罚罪才能让天下心服口服。
二是赏罚得当。“臣闻人君不行无功之赏,则群下劝;人臣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即赏罚必须恰当,合适。
官爵金帛是君子激励臣下的有效武器,学者士子奔走于仕途之上,都是为了荣华富贵。臣子有功时,君主不能吝惜官爵黄金,要以高官厚禄表彰其功,激励士人;无功时,就要分毫不与。如此,才能激励臣民争于立功,实心做事。
三是珍惜名器。物以稀为贵,赏罚不可过滥过多,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失去了驾驭群臣的作用,特别是在“器”(章服)与“名”(官职)两个方面。只有在赐予和提拔方面慎重,防止过多赏赐和提拔官员,才能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珍贵性。否则,赏赐太滥,提拔过快,名器就会贬值。
赏罚之权、威福之柄作为帝王驾驭群臣的重要手段,司马光再三告诫,一定要掌握在君主的手中,“亦使威福之柄尽归帝室矣。”当今的企业管理者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