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水抹微云
我们于去年的七月底,来到了“凉都”六盘水,也就是汉代的夜郎国。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来自汉代。那时的夜郎国,是汉帝国邻近的一个小国家,位于今天的贵州省西部,包括六盘水市及其周边的一些区域。
在汉代,位于乌蒙山区的夜郎国,由于交通不便,跟外界基本没有交流,自然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广大,所以它的国君闹出了“夜郎自大”的笑话。
今天的六盘水,早已不是当年封闭的夜郎国。今天的六盘水,交通可谓四通八达,是西南部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
她还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也是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
最关键的是,她是中国唯一的“凉都”,夏季平均气温19.7℃,气候凉爽舒适,空气滋润清新。虽地处高原,但紫外线辐射适中。在这里,不用担心会晒出令人烦恼的“高原红”。
七月底,其它地方正是酷暑难当的炎夏天气,但六盘水就不一样了。
我们走下火车,双脚刚站在了古夜郎国的土地上,就感到了宜人的凉爽,仿若初秋的美好。
这儿的空气没有一丝夏天的燥热与潮湿,阵阵凉意沁人心脾。真是名副其实的“凉都”。
下车后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找到预定的酒店入住。
虽然有高德地图当向导,但它好像因为这里矿石的强大磁场而失灵了。
我们只好问道于路人,人家在详细指点之后又怕路况过于复杂,而建议加我们的微信,便于随时给我们帮助。
可惜,我们惯常的戒备心理起了作用,拒绝了一个陌生人的热情与真诚。
我回过头来再想,也许我们的心态,比汉代的夜郎国人还要闭塞和落后呢。
到酒店安置好行李,我们就坐1路公交到“水城古镇”去吃“烙锅”。
水城古镇的风景倒没有什么,出名的是那里铺天盖地的“水城烙锅”。
所谓“烙锅”,跟我们这里的自助烤肉有些类似。用平底的带边生铁锅,放到煤气炉上面烧热后,再放入各种生鲜食材烙熟。吃前蘸上酱料,比如贵州人最爱吃的折耳根麻辣酱碟。
顺便说一句,折耳根的味道,我真是难以消受难以消受!
吃过晚饭,我们沿着钟山大道慢慢往回走。一路上凉风习习,灯光璀璨。六盘水人的夜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入住的苹果酒店,正是明天马拉松的起点,晚上现场一直在调试音响,我在强劲的鼓点和高亢的呐喊声中,竟然也慢慢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五点多,老姐就穿上运动装出门跑步去了。我睡到七点半起床,洗漱完毕,姐姐跑步也回来了,我们背着相机就出门去。
在六盘水的这个清晨,我才开始了解这个城市,以及城市中生活着的人们。
苹果酒店的对面,就是六盘水人民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著名的乌蒙铁塔。
乌蒙铁塔高29.003米,是按贵州最高峰——韭菜坪的高度缩小100倍设计建造而成。
塔身四面,分别用“篆、隶、行、楷”四体书法环刻的“凉都赋”,记载了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和变迁。
铁塔往后走是凉都宫,在铁塔与凉都宫之间的广场上,一群身着彝族服饰的姐妹们正在翩翩起舞。
色彩对比鲜明的超大摆裙子,随着各种舞姿旋转飞扬着。投入的舞者,在音乐与舞动中沉浸入一种忘我的状态。
我不禁一边拍照一边喝彩,这场面给我以强烈的感染。
最前面领舞的老师发现了正在拍照的我,特意冲着镜头露出迷人的微笑,做出更生动的舞姿。
随着一次次快门的按动,我这个场外的拍摄者,与场内的舞蹈者,已经确立了一种彼此信任与欣赏的关系。
舞蹈结束,她们纷纷跑过来围住我要看她们的相片,并请我为她们每人拍一张单人照。
最后,她们脱下身上的彝族服饰,硬要我们穿上拍照留念。领舞的老师则挥动艳丽的大摆裙,逼着我们学她们的彝族舞蹈。
在一阵兴奋的舞蹈和拍照之后,我们难以免俗地互加了微信好友,从此在网上继续着我们的友谊。
这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我事后在想,这种场面,这种情意,这种坦荡的交流,在我们这个小城市,以及许多个大城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需要经常离开熟悉的地方,去看不同的风景,认识不同的人,去交上几个不一样的朋友,这样的人生才叫丰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