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从北京大兴机场追着跑的,当我在西安接到电话时,案头的忙碌还冒着热气,可“休息”两个字像颗饱满的茶芽,在心头一泡就舒展开来。提前订好机票,北京的事刚处理完,便一头扎进了武夷山的云雾里。
初抵时,热情是具象的。海曦生态茶业的掌柜系着围裙从厨房出来,满桌的当地滋味还带着锅气——酱水鸭的酱香缠在鼻尖,清蒸鱼的鲜气漫过桌面,还有那盅小米酒,抿一口,武夷山的性情就淌进了心里。满桌人大多是初见,新加坡商会会长的儒雅,上海关师兄的爽朗,都混着饭菜香,成了最生动的开场白。
夜里住进部长哥哥的别墅,小小院落像被时光细细打磨过,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搬把竹椅坐在院里,茶香袅袅升起,和着晚风里的草木气,倒比任何寒暄都更熨帖。哥哥说“劳逸结合”,话里的关照,在后来的清晨愈发清晰——五点起身,他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熬粥煮汤的声响,成了此行最动人的晨曲。这份礼遇,哪里是简单的招待,分明是把心掏出来的热络。
竹筏漂流是不能少的。筏子在九曲溪上悠悠荡着,两岸的山就活了过来,青的绿的,浓淡相宜,像幅会流动的水墨画。撑筏的师傅讲着山石的故事,讲着大红袍的传说,山风拂过,连空气里都飘着茶的清苦与回甘。后来在茶席间,才算真正识了那些茶——严蚕的绵柔,肉桂的辛辣,大红袍的醇厚,水仙的清甜,一啜一品间,仿佛读懂了武夷山的岁月。
与关师兄同游的日子,更像一场心的修行。合掌岩前,本圆大师的禅语落进心底,好多的是震撼,从03年开始,22年如一日,靠一人之力带动数十万信徒一起开创国之精粹,国内最大的石窟,当我在佛前许愿时,竟觉与这方山水有了莫名的牵连。三清山的云雾,婺源的古村,都成了闲谈的背景,从商业布局到股权轻重,他身上商人的精明与修行者的通透交织,倒让人明白,世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茶老板纪伟夫妻的茶室里,聊的是战略与规划,可话里话外,都是彼此真心的托底。我说愿为他们推广,不是客套,是见着那一片片茶叶里藏着的匠心,便打心底里盼着它们走得更远。原来最好的相逢,从来不是索取,而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默契。
离别的时候,武夷山的云雾又起了。回望这几日,从满桌的陌生到熟稔,从风景的惊艳到人心的温暖,竟攒了满肚子的感悟。部长哥哥教的“走正道,至无我”,关师兄提醒的“规避风险”,还有本圆大师那句“与官交穷,与商交富”,都像茶渍一样,印在了心里。
其实人生哪不是一场漂流?有时是竹筏上的悠然,有时是激流中的警醒。但只要捧着真心,守着根本——把产品做扎实,让技术领先,靠专家托底,再举着“利国利民”的旗子往前闯,路总会越走越宽。
登机时,武夷山的茶香还在衣袖间萦绕。自从6月6日的北京之行,我的创业之路就开始升华,前路就铺开就在前方,像溪水里的光,亮闪闪的。我知道,这场武夷山的相逢,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这里的热络与感悟,再出发时,脚步定是更稳了。毕竟,心向正道,何惧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