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逆旅,究其一生,“孩子们一直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父母又在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孩子的一声谢谢”
回顾经典《家有儿女》,重组家庭里胜于原生家庭状态,我想最好的家庭教育莫过于此了吧!
在这个重组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然而三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彼此相处毫无隔阂,每个孩子都在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比他们比同龄人更阳光、健康,能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得益于夏东海和刘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分数,是心理健康程度。
众所周知,刘星不爱学习,当刘星因为学习成绩沮丧的时候,夏东海并没有呵责孩子,而是鼓励孩子不要用成绩来衡量自己,每个人都有擅长与不擅长的事情,不要因为成绩退步就自我怀疑,伤心难过。这是孩子最好的鼓励。
夏东海给他信心,希望他以后能够取得更大进步,受到爸爸鼓励,他确实进步很多。
很多家长期望太高,导致孩子成绩不好产生恐惧、焦虑,甚至让亲情崩盘。
家庭教育引发的焦虑时常发生,不同家庭存在的不同教育问题时刻给家长们敲着警钟。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少年派》简直演绎了上万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林妙妙这个角色直击很多家长心窝。
林妙妙因她所谓的“事业”放弃学习,成绩大幅下降被叫家长,王胜男跟林大伟苦口婆心,她就是不为所动,一气之下王胜男砸了她的直播设备,林妙妙不听管教要跳楼。
最后如任何收场?
王胜男气晕住院,林妙妙放弃跳楼。
很显然,林妙妙的跳楼跟父母有直接关系,因为她的家庭存在很大问题,林妙妙,就是处在不健康家庭状态下成长的少女。
·18岁的林妙妙因爸爸工作被嘲笑、看不起;
·林大为佛系养娃,王胜男严厉的打骂教育;
·王胜男强势给林妙妙安排各种学习,导致她失去自由开始反抗;
·王胜男二胎隐瞒,林妙妙卫生间发现事实,感觉被骗越发反感;
·王胜男林大为总在孩子面前提离婚;
·......
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是育儿一地鸡毛该如何正确去爱?
01学会
给孩子道歉
父母更要懂得换位思考
在我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老师布置了家长与孩子一起完成的手抄报,但是因为我自己的理解错误,导致孩子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孩子也是非常失落,很伤心很难过。
当我知道事情的错误后,立刻主动跟孩子承认自己的问题,给孩子道歉:“对不起宝宝,是爸爸的思考错误,但是爸爸也会犯错,不过也没关系,我们重新在做一份好不好?”
我道歉之后,孩子扭捏了一下,但没过多久就自己把材料准备好了,让我和他再做一份新的手抄报。
之所以我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是想让孩子看到,即使是他崇拜的爸爸,犯错误也是正常的、能被允许的。
然而,有些父母很在意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感,即使无心犯错了,也不肯承认,甚至会用“权威感”把错误推到孩子身上,或者为了推卸责任重新定义对错的标准,这些都是父母无法承担责任的表现。
与此同时,这些父母会认为:“我没有做错”,“我是在为你好”,“这是我的孩子,我不可以跟他道歉”,总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合理化了。
· 孩子抗拒学习,依赖网络;
· 跟别的孩子相比自卑,内心;
· 总是拖拖拉拉,拖延症状愈加明显;
· 调皮捣蛋,不服管教;
· 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有的孩子甚至出现早恋行为;
· 拒绝跟大人沟通,为一点小事学会撒谎;
· 孩子排斥学校,逃课逃学;
· 坏毛病越积越多,孩子不服管教顶撞他人;
· ......
一旦你的孩子出现这些问题,而你不知如何沟通教育,多种尝试无果后,你会发现孩子刻意疏远你,越来越不听话!
02小孩子撒谎
很多时候是本能反应
有些家长来跟我说,发现自己家孩子长大后开始学会撒谎了,当面戳穿他的时候他又不承认,现在孩子有事都隐瞒起来,不知道该怎么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一下,无意撒谎那不叫撒谎,故意撒谎才叫撒谎。
比如在《妈妈是超人3》里面,贾静雯教她的两个女儿唱歌,没想到咘咘突然起身将妹妹波妞一把推到在地。
贾静雯表情马上严肃起来,追问咘咘为什么要推倒妹妹,咘咘说:“我想抱抱她”。
很明显,咘咘在这里采取了一种本能的反应。看到妈妈生气,想要掩盖这个事情,让自己能够避免承担后果,或者是接受惩罚。
我常跟我儿子说,没问题的,哪怕你把天捅了一个窟窿也没关系,我们都可以讨论。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要给他提供一个“途径”,不让他那么害怕,害怕到要撒谎。
当你给了孩子一个有可能去澄清的机会,或者是一个可以让他改正自己过失的环境时,他才不需要用撒谎的方式来逃避。
孩子撒谎最初的动机就是趋利避害、避免惩罚。而一般到了7岁以后,孩子才有可能是有意识地去撒谎、故意捏造事实。
孩子在7岁以前,很多所谓的撒谎其实是本能性的。所以我等到我孩子差不多6岁的时候,才告诉他这3点:
1 不可以说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给爸爸妈妈讲
2 学会承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3 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03童年的阴影
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抑郁到自杀
随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增长,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亲子矛盾。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就成了千万父母的心头大石。
俗话说医者不能自医,虽然自己致力于心理研究。但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曾经也有一段痛苦不堪的关系存在。
我讨厌我的父亲,知道后来逐渐恶化,跟父亲决裂,包括自己的女朋友都离我而去,加上生意上的失败,生活上所有的糟糕事件都向我席卷而来,在我的生活中本涌而上。
生活的麻烦事,加上心理对父亲的怨恨,我逐渐患上了抑郁,把自己关在8平米的小房间,呆了8个月,就在我准备好了遗书自杀时,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他问我,你的人生中有没有一件让你最痛苦的事情,到现在都难以释怀。
在我脑海里闪过的,是我的父亲。
我始终记得,中考那天,因为自己没休息好,在考试中睡着了,导致成绩公布,距离所有人认为我有能力上的重点高中差了10分。
当时父亲从老家赶来学校,拿起棍子直接朝我打来,差一点把我打死。从那时起,我跟父亲,很少再有联系。
心理医生听完我的故事,问了一句:“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要在中考的时候会睡着?”
心理医生说,“实际上,你想用自己的失败,去伤害你父亲。
你希望他沮丧,让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让他体会你受伤的感觉。而你父亲之所以要拿棍子打你,是因为,他真的被你伤到了。”
你努力摆脱父亲的影子,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之后的所有关系里,你成为了你的“父亲”。
一语点醒梦中人。
“你不行!你很糟!”这是我记忆里父亲经常对我说的话,却变成了我对待女友的方式,对工作伙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方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决定的。
这里的内在关系模式,指的是:
小时候和重要亲人互动,内化到你的潜意识里,所形成的一种对待关系的模式,他会在你长大后不断影响着你和别人的交往。
这恰恰是一段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