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最不缺的是吃货。”——酸二郎山楂球包装袋腰封。
从“江小白”、“红星二锅头”包装文案,到三只松鼠、酸二郎产品标识文化,男人饮酒、女人零嘴都穿上了文化外衣,在吃喝之前,先让你宽松下心情,感受好文、好句、好人生。
城市生活,越来越用有趣的语言角度来呈现人性精神,城市故事会成为更好的内衣,让你在夜晚中能舒适地睡着。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子在自然里释怀,我坐在城市窗前看空中半月。
——題引
臭脾氣 死腦筋
1999年,我在安庆二中文科重点班高三(6)班就读,那时候桀骜不逊,有两件事至今难忘。
一次,早读课将要开始,我在后排吃肉包子,班主任过来拍了一下我头,叫我不要吃了,自己当时不知道错了哪根神经,站起来,瞪着眼,表示不满,老班把我拎进办公室。那时候我喜欢穿迷彩服,在办公室罚站就感觉自己像小士兵犯了错,又瘪索索地。
那一年高考,自己达到本科线,填志愿非要去海南大学,还不填服从志愿,成了死档。
2000年,自己在安庆二中文科重点班高三(8)班插班就读。在两个世纪里,我都进行过高考,一股傲气让自己饱受磨砺。换个角度想,读高复,多了一些高中时段同学。
那两年是我人生过往,有故事在里面。
今天开始有间客栈第二主题“城市故事”独立书写,有这样一个开头,看似不坏。但我内心知道,我这是给自己找茬,我即不熟悉城市,也不懂故事,我要理解城市故事何其难?!从痛点经济思维方式来说,有问题在的地方,才有探索价值,我尝试着往前探一探,我相信有很多中青年如我这样,有犹豫、有怀疑、有不确定,这是不是一部分人共同有的问题呢?
我想說的「城市故事」
在现在来谈我生活的城市,需要理解过去的农耕生活、田园时代,还要理解网络生活、互联时代,我这个城市又是在农业乡镇或传统集市地缘环境中快速生长的,这个城市性和国际大都市有区别,而且这个城市一定仅仅属于我所理解的城市生活、架构时代。这三种生活还在这个时代并行,只是由于我个人自由特性的成长、学习、生活经历会让它有我自己视角、价值、态度、期望。
“故事”这个概念,涉及三个层次:一,过往旧闻;二,各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集围绕着某个故事主题做倾向性重组编辑;三,不同类型精神创造,既有文学样式的约定也有精神类型约束,不一而论。故事存在于历史中,历史在遮蔽,但故事可以贯通古今中外。
我为什么关注“城市故事”?就是为了好玩。在这么多密集高楼、车来车往、困顿焦虑的局部地方,我已经待了20年,我还要继续活在这里,我没有感到完全美,也没有感到完全舒适性,我总觉得有什么问题让我不开心。在工作之外,我现在不打牌了,不玩游戏了,书也控制性阅读,我想既然这样,那我就尝试着用一些感官视角对我的城市进行分析,看看我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快乐?我可能还要告诉我的胡小西(我女儿别名),让她以后怎么理解她生活过的城市故乡。
那些年 那些事
我出生在农村,乡村生活是我的乡村故事,田园生活经验,让我能对古典文学或乡村小说进行编织。9岁之前,我住在安庆市长风乡营盘村安乐组,10岁——16岁,住在长风镇中学,常回爷爷田地帮忙农活,16岁——24岁在安庆市读四年高中,后读四年大学,25岁在深圳南山科技园,26岁——28岁在安庆市外国语学校任职办公室副主任、招办副主任,28岁——37岁至今在合肥晚报社工作,在合肥定居生活。
农村生活、小城镇生活、城市生活、大型城市生活,我都体验。我做过团市委办公室秘书、电视台采编、企业营销策划和人力资源管理、保险金融内训师、教师、新闻采写、广告营销、项目运营,农田里活干过,城市政府职能机构对接做过,地产、商业、教育新闻也做过。
人生就这样走过了37年春秋,按儒家传统价值观,我没有建功立业,没有财富功名,我活着有错误,我只有相对宽松的城市生活。两年前,我自己会有很强的羞愧感,感觉人生怎么能这样啊,每个中午午睡起来,内心很焦虑!!某某同学在国家部委当官,某某同学读书时是混世小魔王,现在搞建筑、运土方、办航运,资产都几个亿了,等等,不能比,比了后心疼,肺也疼。但今天,在复读班同学群里,看到同学们有的在北京大学德语系教书,有的在深圳招商局有限公司工作,有的在北京外语研究室出版社工作,知道这些消息后,我很开心,我也没觉得自己怎么菜。
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完成了现代性替换,这一定是“城市故事”给予我的,我要告诉小西。我的这种转变从什么时候开始得?有那些特殊故事内容?怎么写出“城市故事”,怎么写出城市故事里的平衡性?这肯定要花我好多年时间去体会,去创造,这次主题书写只是起步。
尾聲:父亲、老爷爷离开我后,让我在寻根,一是理解老爷爷一辈子农耕生活,一是理解父亲一辈子城镇闯荡,我比他们有时间、有文字能力,我应该要逐步理解好我的城市生活。我已经有20万字写了父亲、老爷爷,我也必须快速地写自己,生命无常,如歌的行板,他们在唱。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子在自然里释怀,我坐在城市窗前看空中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