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记录一下自己学习的一些内容,以防止自己水过无痕~
为什么一个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会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这个如果放在以前,可能我真的无法想通。
但,现在,通过打破自己的认知边界,学着多元化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我清楚的知道,跨学科的思维,无比重要。感谢《穷查理芒格》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洗了个澡。
这位心理学家探索的是:人的大脑是如何进行决策的,发现大脑中存在的认知偏差的问题。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随着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最终选择也会不同。
一般来说,框架效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在使用第二语言的时候消失(第二语言比母语需要动用大脑资源更多,很懒的系统二——理性系统,只好亲自出马)
应用场景最多的是在销售上,需要结合其他认知偏差进行组合。
例子1:
治疗肺癌的方法(开刀VS激光治疗)
A选择是:开刀后第一个月的存活率是90%; 有84%的人选择开刀
B选择:开刀后第一个月的死亡率是10% 有50%的人选择开刀人,会选择生存,不选择死亡。
例子2:
小明把他一升跑12公里的车换成一升跑14公里的车
小红把她一升跑30公里的车换成一升跑40公里的车
假设他们一年都跑一万公里,谁会因为换车省更多的汽油?
当你调用系统2进行计算时,会发现小明省的更多,这与系统1带来的感觉判断,会有所不同。
框架效应生活中的应用设计
大脑是比较懒的系统,要对方做决策时,要善用这点
比如设计选择时,对于希望别人选择的东西,可以设置为当你不要这个选择,才选择这个选项。
如果你希望用户继续订阅你的投递的邮件,可以在选项上设置为:当您不想收到该类订阅时,打勾。由于大脑的惰性,会懒于操作这个打勾的动作,从而提高了用户续订的数量。更加复杂的应用,要结合其他的认知偏差进行设计。
那如何避免自己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认知水平越高,人们受框架效应的影响可能越少。每个人的认知,总是有一个边界的,但随着你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认知框架的边界,获得的框架范围会变大,会尽可能减少自己受到框架的影响。
So when you make decision,sleep on it
禀赋效应(endownment effect)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
一个关于禀赋效应的实验:
一批实验人士,一半的人被分到马克杯,询问他们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是多少?
另一半人士没有得到任何东西,询问他们最多愿意花费多少钱去购买同一个马克杯?
第一实验的答案是5美元;而第二个实验的答案是1美元。
《穷查理芒格》一书中,也有提及25种人类误判心理,有一种就是自视过高倾向。人们一旦拥有某件物品之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就会比他们尚未拥有该物品之前对其的价值评估要高。所以,人们做出决定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决定很好,甚至比没做出这种决定之前所认为的还要好。
这就导致商业行为、乃至类似购买彩票的行为,如果设定了可以给购买者自己选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的增加购买者购买的欲望。
在买彩票时,如果号码是随机分配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少,而如果号码是玩家自己挑选的,下的赌注就会比较多。其实,这两种选号法中奖的概率几乎是完全相同的,玩家中奖的机会都是微乎其微的。现代人本来不会买那么多彩票的,但国家彩票发行机构利用了人们对自选号码的非理性偏好,所以他们每次都很乐意地买了更多的彩票。
芒格先生也提了一个避免因为自视过高而做傻事的最佳方法是:当你评价你自己、你的亲人朋友、你的财产和你过去未来的行动的价值时,强迫自己要更加客观。这是很难做到的,你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但比起什么都不做,放任天生的心理倾向不受约束地发展,却又好得多。
损失厌恶(lose aversion)
简单的讲,同等的损失获得的痛苦要比同等收益获得的快乐多的多,损失差不多是收益的两倍,所以损失100元,要200元来弥补。
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不能简单的说,人们就会因为害怕损失而不做出动作,这个选择是要有对比的,衡量损失和获得的对比结果,会影响人们对于决策的选择。
所以,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好结果)时风险规避(到手更重要)
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负面结果)时风险偏爱(不损失更重要)
结合框架效应,损失厌恶,可以在生活中很多场景中使用。
在游戏中:
腾讯的手游——王者荣耀,就特别精于此道。
在日常玩游戏的过程中,王者荣耀经常会给玩家奖励一些免费体验卡,玩家可以用这些体验卡兑换游戏角色和皮肤,但这些体验角色和皮肤都是限时的,比如玩家只能使用3天。超过3天以后,体验角色和皮肤就会失效,营造一种损失厌恶的场景。体验之后,玩家往往会续费,才能继续拥有这些游戏角色或者皮肤,否则就只能忍受着“损失厌恶”带来的痛苦感受。
在商品售卖时:
1、设计成100元包邮,而不是90元商品,10元邮费;
2、多个收益,分开表述,使得价值感更高;比如传统电视购物中,导购一直不停送,送完1,再送2,直到送完,会比你说送一个大礼包,礼包里面有12345价值感更高
3、促销的时候,采用“反季特卖”(一种“得”的框架“),比“换季清仓”(一种“失”框架),更让人感到捡了便宜的欣喜。
思考🤔: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中,有哪些可以采用几个效应去改进的?而自己又应该如何避免掉进别人设计的“套路”中?
第一次记录~写了快一天,虽然花了比较久的时间,但总算是记录起来来,开始了,总是好的~记录下来,是希望自己每一天在生活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习惯,培养多元思维模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