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认为特别好的佳句和道理,会记到笔记本上,但那样势必减慢阅读速度,所以后来改为用音频录入手机,这样阅读起本书来会速度快一点,所以此书只录入手机后半部分。
摘抄:
君子之道有九项: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之耻。
顿悟,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奇罕的概念,因为人生中很多重要转折和飞跃,都起自思想的陡然贯通,如瞬间云开,如蓦然瀑泻,如顷刻冰裂。
即使没有什么特别领悟,只是在世俗生活中无思无虑地过日子,也算是把自我本体融入了宇宙天地,这也不失为一种禅意生态,或者说一种被佛心关照的人世寻常。
禅宗把人世间一套套既成的逻辑概念看成是阻挡真如本性的障碍,因此,禅师总是阻止人们过多地深究密虑、装腔作势,而是提醒人们去过最凡俗的生活。例如,“吃茶去”,“饿时吃饭,困时睡觉”,等等。对禅对佛,越是深究密虑,也就离得越远。
一切平凡生息,才是天地宇宙最普通的安排。当然,能够领会这种普通,还是顿悟的结果。
老子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道德经》所迸出来的第一个字:道。
寻找天地之母,万物之始,宇宙之核心,那就是“道”。
“道”,先于天地,浑然天成,寂寥独立,周行不殆,创造一切。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那就是宇宙本源。
道的出现,石破天惊。
原来天地宇宙有一个统一的主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无可逃遁。
老子认为,人生之道就是德。“道”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老子看来,“德”是一种天然的秩序,人的品德也由此而来。因此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德与道同体合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却生于“无”。能够派生出天下万物的“道”,本性也是“无”。
“无”,因为无边无涯、无框无架,所以其大无边。因此,“道”也就是大,即我们所说的“大道”。
要让“道”动起来,让“无”活起来,就要反着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高的善良就像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反而流向众人所厌弃的低处,这就很接近“道”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