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罚单后继续开车上路。“今天真倒霉”,“早知道不从这边拐弯了”……念头一个个出来。
接下来却是个转变。开始探索为什么我判断这是件倒霉的事。“今天真倒霉”还有“早知道”这样自动产生的想法是从哪里习得的?好像我从小就听大人们这么说。但是让自己经济受到损失就一定是倒霉吗?“早知道”能站得住脚跟吗?探索中我感到有些兴奋,觉察到后发现我对获得新知识都有这样的体验,这种体验还促使了“看,我还是有两下子的,罚款也没白交”这样自我安慰想法的产生。
那一刻我想到的是一句话“所有的已知都是限制”。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固定的认知。这些认知在我们遇到类似情境时自动做出应对。而这些应对方式很少遭到质疑,因为“我就是这么想的”。但这个想法究竟从哪里生出?同样的情境为何人会有不同的回应?如果你换一个成长环境,回应是否会有不同?
在写这段时我又有一个关于写作的想法“如果写不好就不发表了”冒出来。如果不去觉察你很容易被这些自动模式框住。这也是大脑习惯的工作方式,因为走老路对它来说太省力啦。
谈到这里,你或许会想我要突破我的限制。嗯……这也是一个“已知”。
那么,好像我们怎么做都在陷入“已知”。怎么办?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不去做什么,带着一点点好玩好奇的心态,去觉察那些不断冒出的想法,看看它如何成为你确定的“已知”,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最后,奉上一句话:大脑是个好仆人,但却不是个好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