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一场美的享受。教育不也正是我们遇见、发现一个个不期而遇的美的过程吗?最近有幸拜读特级教师杨斌的《教育美学十讲》,邂逅了一场不一样的美的享受和感受。
教师是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所以教师美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教师美就谈不上教育美。教师美包含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的美感则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清晰,是否富有魅力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让我想起李镇西说过的一句话:教师要有儿童视角,要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我,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备课,尤其是教案上的导入部分都背下来,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甚欢喜。而当我改变自己的语言方式,“蹲下”身子走进学生时,像朋友一样亲近他们,用儿童能理解和感兴趣的语言和方式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时,教学语言活起来,与课堂和学生有了连接,教学效果反而大大提高。我想正是因为语言有了温度,讲课要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在宣讲真理,教育才有了活力和生命。
教学之美这一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提到教师的创造意识。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离不开创造。不成功的教学深层根源往往是教师创造意识的淡薄或缺失。我们常常说学生要有创造意识,却忽略了教师的创造意识。教师需要创造意识,创造性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问题,再调动学生解决问题或者自己去主动发现问题。
知识之美这一讲中提到:“热爱教育首先是热爱学生,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但仅有对学生的爱而没有对学科的热爱,还不是完整的热爱教育,也不能保证你就能必然地做好教育工作。”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既然选择了教书的职业,就要做到“水源”充沛,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大千世界之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学习古诗时,当我读过了豪放不羁的李白,“任性诗人”孟浩然,山水田园派王维的相关书籍,对诗人的背景有所了解后,上课时就感觉没那么捉襟见肘,把握诗歌欣赏也更游刃有余。如读到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能带着学生体会他失意怀才不遇的时候写下的感情;如学习李白的诗时,课前导入我问学生有一位诗人不仅被称为诗仙,还是一位“酒仙”,你们知道是谁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原来诗人也爱喝酒?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当我们对学科教材有了深刻的挖掘和理解时,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感受知识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