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广大党员干部要推动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持续有效释放“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绘就农业丰收景。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加快建设我国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领悟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坚持“藏粮于地”,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调整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要加强与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自然资源局等单位配合,指导各村加强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和撂荒地治理,着力盘活一批农村“闲置资源”,并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切实抓好“菜篮子”稳产保供。
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绘就乡村繁荣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规划》提出,要实现“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延伸拓展,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百花齐放”。立足本土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做精做优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党员干部要聚焦特色,选优培强一批本土特色产业,在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强化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绘就乡村生态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规划》文件亦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提出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持续发力,努力实现“乡村颜值”与“幸福指数”的协同提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积极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治污、治乱、治脏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提升绿色饱和度,改善生态环境,守牢绿水青山。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风文明”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勾画出一幅田园乡村文明秀美、农民生活幸福美好的现代化农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