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经典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这是一部篇幅不长、却意蕴深长的关乎人性与命运的温情小说。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途中,你若是告诉我这是一部温情小说,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在这个不幸的家庭中,主人公福贵被命运的洪流无情地裹挟着,肆意地在不经意间造访每一扇不幸之门。接下来我来简单的概括一下作品的主要内容——
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他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福贵的父亲因此气死,母亲也病重离世,福贵的人生从此陷入了困境。然而,福贵的苦难并未就此结束。他的妻子家珍原本是个富家千金,却跟着福贵过上了艰苦的生活,还患上了软骨病。他们的女儿凤霞因为生病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夫人献血时被抽干了血而死。凤霞后来嫁给了偏头二喜,却在产后大出血中丧命。家珍和二喜也相继离世,只留下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然而,苦根也因为吃豆子过多被撑死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买了一头老牛,并给它取名也叫“福贵”,艰难而平静地活着。
《活着》在叙事上采用了双重叙事视角。作品既有一个在市井间游走的民歌采风人作为整个小说的叙事者,构建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同时主角福贵也是自己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的视角表达内心情感,感慨人生的颠沛流离。这种双重叙事视角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作者的笔触是相当平静的,没有过多的波动,给人的整体感觉就像是在回忆自己的一生,忙碌、苦痛、无奈,最后归于平静的豁达。
但当我读完全书后,代替伤感的竟是豁达——接受完了那份福贵传递给我的乐观主义精神。
诺贝尔奖得主莫言曾评价:“余华的作品《活着》是对人生苦难的一种深度解读,它让读者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困苦与艰辛,但人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悲剧感和人性的光辉,感动了我。”
就让我们站在当下的视角就福贵的一生进行一个思考。
首先我们看到福贵的一生是由悲剧组成的,虽然不可否认的是青春时期滥赌好嫖的福贵也应对他苦难的一生负一部分责任,但我们也看到过了年少轻狂的年岁,福贵已经稳重踏实了起来,但悲惨命运的魔爪并没有放过他。
然后我们提出一个有点唯心的问题,天命可违吗?福贵用其毕生的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否定的回答——他穷尽大半生想要让自己爱与爱自己的人过得舒坦些,可结局总是不为人意。人生的灾难接踵地在他身上发生,他也早已发现自身命运的多舛以及自身力量的渺小与无用。我常常做一个换位思考,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办?我想我会崩溃的。但神奇的是,在那个时代里,“福贵们”并不少。
那么是什么支撑福贵走下去的呢?是希望吗?我想不是的,在他的一生中一个个希望的磨灭并没有阻碍他坚定向前的脚步,无论谁走了,生活总还是要过下去,况且他在回忆的时刻是孑然一身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安乐与自得。那是什么呢?
在回忆的结尾,福贵给出了答案:“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他认为家里人一个个早早死去也是件挺踏实的事情,这样他不就早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再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妥当,他这一生的任务不就圆满完成了吗?换言之,他的人生不就实现了自身的意义了么?那么这个时候有人会问,福贵的人生意义何在呢?亲手创造了田野上的几个土包,然后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世人遗忘?
在《活着》出版之后,有一些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他们对作者塑造出的福贵晚年的活着感到不满,将其类比为“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
但我们仔细想想,福贵又能怎样呢?我们又能怎样呢?福贵该怎样活出自己的意义呢?我们活出了“活着”的意义吗?那又是什么呢?谁去后又不是一杯黄土?如果说一定是流芳百世、名垂千古才是有意义的话,那么那些一出生便注定永远没有这个机会的人该如何活着?而且那些能够流芳百世的人们一旦失败了,便白活一世了么?好像不大合理。
因此我更赞同第二种评论:《活着》是繁花落尽,是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福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所追寻的终将是虚妄,结尾福贵和那个老牛暗示着可能许多高贵的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索的本质不过是个大笑话而已。
但《活着》想要告诉我们的绝不是类似于虚无主义的“人生没有意义”,余华这么讲述:“《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它传达了一种力量——让我们活着的力量,就是“活着这件事本身于你来说已经足够伟大了”。它传递给大家的是一个活在当下、珍惜当下的品质,人生苦短,这不是我们躺下、不作为的理由,恰恰相反,它提醒我们理应珍惜每一个我们能够把握住的美好时光、珍惜自己的爱、他人的爱、点点滴滴的情分。
当我们明确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之后,一切都变得明朗了起来:人生无常,命运弄人,无妨,为了活着;荆棘遍野,前路暗淡,无妨,为了活着。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救自身于水火,毕竟,只有笑看人生、耐心等候,才能等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