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它是后天养成的品质,但一旦养成,就深植于我们的骨髓。无论在什么时候,展现我们的教养,等于展现我们灵魂的模样。
泱泱华夏五千载,济济英才九万代。
生而为中国人,我们自小就被教育: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礼的重视自古有之,
做人要知礼节,明荣辱,
言行正派,胸怀坦荡。
然而,沧海桑田,社会变迁,
“礼”似乎慢慢淡去了。
人们逐渐忘记那些古老的礼节,
忘记那些复杂的关系,
也忘记了在礼节与关系背后的文化内核。
人们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肆意地行走,
却又缅怀过去那些质朴的感动。
有些人变得迷茫,麻木,困惑,
不知从何来,不知到何去,
不知道何以为人。
浮世的河流湍急,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不少人在清贫时颇有把硬骨头,但是一旦发迹,却晕倒在温柔乡里。似乎是穷怕了,样样都要攥在手里;矮怕了,处处都要高人一等。于是暴戾之气、财色之气纷至沓来,规矩涵养统统抛在了脑后。
身体跟不上灵魂,是无守;财富跟不上涵养,乃无仪。这时候,人可能需要古训来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