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无意看到一篇文章“十年如白驹过隙,每一个转身都有你相伴”,这是伊利的广告,但是文字写的动情,视频拍的走心,那广告有何妨?央视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在2018年的雨夜怀念十年之前,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打开电脑重温《北京欢迎你》,截至到那时它是我听过的最长的一首歌,MV场面之宏大从未见识。那时的我还从未涉足北京,听到亲戚说谁在北京便想到这人真了不起。我对北京的认识限于“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还有从小就在姐姐的不知那来的辅导书上看到的北京大学的门楼。如今再次观看,这些场景都变得熟悉起来,而歌者的面孔却逐渐陌生,令人欣喜的事,每一位脸上都带着笑容,那么灿烂带着屏幕前的我跟着笑起来。奥运会是百年盛事,但2008年并非顺利的一年,总算回忆起一些故事,下面可以娓娓道来了。
初三对我而言是特殊的一年,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找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就能玩几乎所有的游戏。后来老大出去读书,再后来老二出去读书,到了初三那年,老三上了高中住校,终于家里只剩我一个。爸妈每天在我睡着时就出门做买卖,买卖不好下午就能回来,情形好时则披星戴月而归。客观的孤独使我的目光投向了那台残疾的录音机身上,虽然它失去了放磁带的功能,但作为收音机接受信号的能力倒是一流。天津音乐广播、天津相声广播、唐山音乐广播、music radio、河北文艺广播……每天写完作业,边听收音机边学习,唯独学英语时我是不能听任何节目的。知道睡觉都要一直放着它,可惜它没有定时关闭功能。那时候还有一件发愁的事,就是要琢磨做什么饭,平时爸妈早上做好,只需点火热热,周末就得亲自动手为他们做好,免得辛苦一天回家后吃不上饭。那时候,隔壁的老刘常问我今天做啥饭,最擅长的当然是炒土豆了。
到了中考,要骑车到稍远的高中去考试,巧合的事一位不熟悉的同学考试位置就在我后面。情况自然像每位“好学生”都经历过的那样,“照顾一下”。看在跟我俩关系都不错的一位女同学的面子上,我答应不遮挡,能不能看见就靠眼神了。这事后来他多次提到,对我表示感谢。我答题顺畅,中午还去好友家吃了饭,每次到同学家去都得到家长们的热情款待,至今仍然感激,如今别人请客吃大餐也尝不出家常便饭中那份乡土情。中考结束,学校只我一个考上一中,仿佛记得老爸极其兴奋的把我举了起来,还请了跟他关系最好的乡亲吃饭。后来上高中才发现,原来在我们那里,初中生把课本带回家学习是一件难得的事。那时候我心里充满感激,十分感谢那些重视我的老师们。严厉的化学老师,要求每个人买的课外书,我一向是不买的,不是因为自信,是舍不得那个钱(除了每个阶段都买了一本英语语法)。老师批评了没有准备书的同学后把我叫到办公室把她的书给我,那时候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为了老师这钱我得花。物理老师是我一位好朋友的哥哥,虽然她跟我经常有分歧,大致没怎么影响朋友关系。老师向来以铁腕著称,表情永远严肃,语气刚硬,打人更别说了,疼!我是没体会过的,听别的同学分析哪位老师下手更重一点。物理老师对我倒好,市里竞赛让我报名,给我资料还单独辅导。那时候我对竞赛也没多大概念,只记得从小学开始,总去参加竞赛,总止步于复赛。至于班主任,我就更是喜欢了,不光对人好,长得也有韵味。初中阶段是得到夸奖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开始写诗(姑且美其名曰诗)的时期,也是交友模式的时期。从小总是喜欢待在家里,或者坐在大门口看着外面异想天开,初中变成了不着家,经常天黑才回。那时候不管是我还是爸妈,只要天黑没回家,我爷就开始在门前徘徊,这老头小心翼翼的过了一辈子,算来去世有一年半了,我的眼泪恐怕只有在独自一人时才会掉下来。这倒是跟我爸挺像,葬礼上也是未曾落泪,磕头时毫不含糊。事后的几天听我妈说,吃饭准备碗筷他总是多准备一副出来,似乎忘记了天人两隔这件事。
十年前中考完,听说一位朋友即将辍学,于是我联合另一位朋友一同请她出来聊天,想劝说她继续读下去,如果说因为家庭困难,我又好到哪里了呢?她说继续读书,后来了解到的消息似乎并非如此。那时候我们男男女女会经常组织小聚,总是喜欢去李君家,因为我喜欢他那些CD,总是一边听着歌一边和大家闲聊。还有他家边上一条废弃的铁道,在哪里留下了三为少年男女青春的记忆。女生喜欢他,他喜欢另一个她。我作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自是与这种事无缘的,几年后认识到某些遗憾恐怕也是源于此。三个人坐着、走着,聊着青春明媚的忧伤,那个年级,最喜欢一头扎进小忧伤中不出来,一边喊着救命,一边拼命往里钻。
08年不得不提512汶川地震,那时候每天放学就跑回家看电视,彩电退回成黑白,密切关注着现场的情况,伤亡数字不断扩大,看着残破的景象,真想赶赴现场,用双手挖开碎石。天地无情人有情,一幕幕感人的事件伴随着灾难进入人们视野。官兵在父亲灵前磕头后赶去救援、新人穿着结婚礼服在车站献血、新郎救灾留新娘一个人举行婚礼、人民教师谭千秋、张米亚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孩子飞翔……那时候群众流泪,记者流泪,主持人流泪,总理流泪,我跟着流泪,却在泪水中感受到了力量。个体的人是脆弱的的,群体的人是伟大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那时候我为真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用笔写诗、写日记来记录这些感动,如今想来,那些字条还在柜子里吧。
十年后,从课上走到课下,两个月前,毕业季所有的担忧成了现实,于是我很想再细读一遍《上课记》。在身处困境时,知道这世界还有人跟你一样,心中就多了一股力量。大学以来每年年尾都在空间上记录这一年的成长,这就是为什么在微信的浪潮下,不舍得卸载QQ。这些日志有的激昂,大部分平淡,最近的一篇似乎多了点颓废,不过那不是我的初衷,我在记录,记录自己也记录和我一样的人,记录这个时代部分青年的内心世界。我在那篇日志中写道迷茫的原因:既不想按照别人设计的路去生活,又不知道自己的路通向何方。身处一个利益世界,眼睛却望向相反的方向。写到去清华园听课见到的场景:有恋人共处的甜蜜,有学子求知的渴望,有满脸的稚气与朝气……大学真是一个好地方,可以尽情的梦想,放心大胆地做,错了没关系,还年轻;幼稚可笑没关系,开花的时节凭什么总去担心你们结果后的事,只需肆意绽放。工作后的三个礼拜,似乎无心做任何事情,终于在这周开始有所改变。迷茫、焦虑不单是某个人的病症,更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如果可以选择一个标签,比之于“成功者”我更愿意选择“勇者”。过去的十年总体来说是上升的,一位同事直言我现在跌进了坑里。想想自己 拥有什么呢?不过是能思考的脑袋,能劳作双手。敢不敢从零开始看你有多大勇气了,经历过软弱的人更明白勇气的力量。现实的洪流能不能磨平棱角呢?很有可能。十年前相信理想,十年后还要思索一下理想是什么。你可以说小孩子的话异想天开,童言无忌,成熟的人会考虑现实。这没有错,但请想一想,现实有没有成为怯懦、懒惰、放纵的挡箭牌或遮羞布。
成功说不准,自是胜少败多。但请你一定带着保持理想,保持激情,保持思考,保持行动。否则怎样去面对十年前的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