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的《浅析心学知行合一与A3的关系》系列中讲到了系统运行的原则为JIT,及使用5S管理方法对系统运行中的障碍进行疏导,通过正味动作这一概念的引入,概述了知行合一的潜在目标标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的关系,其为以后所有文章的基础逻辑。在接下来的《GTD系列》中将会有所体现,用同一套逻辑去阐述所见到的问题。目前公众号评论功能还未开通,请通过分享二维码通过微信群或微信私信留言,本人会根据情况,专门撰文解答,感谢支持分享!我是京墨鬼臼,一个爱读书,爱解答的纯情男子,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人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会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①不知道要做什么,整天无所事事,不懂得如何开始,更不知道哪里是结束
②总有一堆做不完的事情,一直处于紧绷之中,感觉自己做了很多事情,然后有感觉什么事情都没做
或许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知道从何开始,又不知道在什么结束。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直接翻译为“把事情做完”,并没有告诉我们,是把今天所有的事情做完,还是把已知的事情全部做完。但其实,“把你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并处理它”但是处理会有很多方式。而 GTD 所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很多时候并不是做完就是好。
所以,确切地说,Getting Things Done 应该翻译为,“把事情处理完” 或者 “把事情做好”,亦可取两者之意,同之前在《浅析知行合一与A3的关系》中提到的5S一样,我们先要对我们手中所有能想到的事情,进行整理、整顿、清扫。这正如 GTD的基本理念一样:真正的生产力不应该通过实现的计划目标的数量来衡量,而应该由本质上有价值的结果来衡量。
所以,整个 GTD 的使用过程,就是对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而它的目的可以从下图当中看到:
第一,大脑的强项是用来思考分类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清空大脑,把大脑从 “要做什么” 和 “怎么做” 的混乱当中拯救出来,尽可能减轻大脑的负担。大脑在做自身不擅长的事情时,会极度消耗精力。
第二,对已经罗列出来的事情,进行一个在时间轴上的编排,让自己随时都能明确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尽可能保证事件之间的无缝连接。
人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跟踪三个目标,其余的目标将无法进入自己的意识,而高效的前提是专注,所以同一时间内就尽量瞄准一个目标。我们很难在自己的专注状态下,再从高效大脑里面去调出与该目标无用的信息。且很多情况下,很多事情已经非常久远了,我们会变得十分模糊。比如,你可以试着在脑子回忆上一周发生一系列小事,我们又记住几样了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大脑看成一个不稳定的存储器(硬盘),我们的生理结构不允许我们记住太多不重要的事情,然后往往许多大脑觉得不重要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又显得特别重要。那么,使用一张纸,或者某款软件作为稳定的外部存储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种问题。说人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可是Evernote\Notion\Onenote等诸如此类的可以辅助大脑记忆的电子工具。
反之,高效和稳定的输出往往伴随着稳定且有规律的节奏,大脑的混轮往往意味着节奏的失控,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虑、拖延、感觉压力山大。而利用外部存储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大脑重新拥有这种掌控感,节奏感和安全感也会随之而来。